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我看名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四

来源: 2017-07-24 11:36

   现在孩子的做事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除了做事机会少、劳动锻炼少等原因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思考。一个不会思考、不善思考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依赖别人,因为他不知道对于眼前的这件事,应该怎样针对它的特点选择处理办法和程序,不知道怎样做才更合理,不知道怎样做效果才会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时学习还可以,但到了中高年级,却觉得学习越来越困难了。这其中的原因也是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没有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在传授知识的道路上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这是教学上的大忌。这种教学的后果将是恶性循环,靠死记硬背接受知识,这个过程是缺乏思考的,而这种知识不能为接受新知识时所用,又要靠死记硬背新的知识,如此反复,知识在没有思考的基础上传递,思考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停滞,能力在没有思考的过程抑制。

  其实,除了学习越来越差、做事能力越来越差外,不会思考的人一般也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缺乏敢作敢为的创新精神和善作善为的创造能力,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的问题和困难总是让他焦头烂额,因而,这种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低于其他人,幸福感也往往很低,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悲哀的,对于教育来说是失败的。

  对于智力教育而言,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是重中之重。苏老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用了不少的笔墨来谈对学生思考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问题。

  对于知识的掌握,苏老一再强调,要让知识周转起来、活动起来、灵动起来,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教程。这也是针对教学中时常出现、也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的。我们在教学中,很容易犯让学生死记知识的毛病,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提高考试成绩,但他在死记硬背的同时,大脑就会被动,就会暂停思考,天长日久,大脑的思考的功能就会减退。现在看来,依然如此,我们多数教师在知识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被灌输的过程,是“牛不喝水强按头”的过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知识不是从一个大脑到另一个大脑的转移过程,而是大脑通过多方的信息而获得、并通过若干次在实际的应用中形成的过程。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由于多媒体进入课堂,许多老师在中高年级还在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这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直观教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便捷地认识世界、认识科学,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分地运用,就成了一种负面的东西:老师想千方设百计,把抽象东西的形象化,把逻辑的东西直观化,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了,接受知识的过程简单了,却失掉了学习中最需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东西――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从前农村老太太把馒头嚼碎了喂孩子一样,孩子虽然省去啃、咬、嚼的过程,但也失去了提高啃、咬、嚼的能力机会,胃的消化能力也受到抑制。所以,苏老说:“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应当逐步地由实物手段向绘画的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最后达到向抽象、逻辑、分析、归纳的过渡。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能力?这是许多老师头痛的问题。《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供了宝贵的答案。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他们的阅览室称为“思考之室”,他认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掌握很多有关学科知识的信息,这给他们的思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智力背景,这些知识粗看起来对学习没有多大作用,但它就像思维大厦里的砖块一样,只有它们才能成就大厦。另外,在阅读的时间,会很自然地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书籍中的问题,也会很自然地运用书本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读书的时候,是一个人心理最安全的时候,他会这个心理最安全的时刻放飞想象,进入无比美妙的世界,这个过程也是其创造力得以培养和激发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谈到,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思考。劳动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在劳动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勤奋等优良品质及形成个性和信念,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劳动的同时学会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自己喜爱并愿意为之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的劳动项目,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场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能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繁重的、过多地超出学生智力、体力的劳动强加给学生,如果那样,就会让学生失去劳动的信心,会打消学生劳动的积极性,那将是得不偿失。

  苏老的另一个杀手锏是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他认为,大自然是思维的发源地,是思维的源泉,教师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孩子的思维是直观的、是自由的,在鲜明的、富于色彩和声音形象的、奇妙的大自然中,好奇心会让他发现许多问题,并让他竭力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这些问题。带孩子在自然界旅行,就是给孩子打开思维之门,就是给孩子打开创造之门。

  然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老师的思维状态,“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所以,作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的老师要多读书,要多在生活中思考,要创造一个善于思考、鼓励思考的环境,让学校成为一个真正的“积极思考王国”。

  让我们记住苏老的话:“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