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语文教法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来源: 2017-07-24 15:31

 作为一名教师,总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以便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应该就是有效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

  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文本知识,更应注重的是指导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使其具备各种相应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千方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所以教师要善于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使学习探究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一)开端引趣

  1.儿歌引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例如:我在讲授《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了这样一个律动:“小嘴小嘴张一张,小手小手拍一拍,左手拿起碗,右手拿起筷,呼噜呼噜吃起来”。通过这个律动把手和嘴的作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在兴趣中质疑:“这小手和小嘴配合得可真默契!可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他们突然吵了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手和嘴之间的故事”。这样的引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自觉、主动,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

  2.谜语引趣。

  在学习到一年级下册《蜗牛学艺》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说它是头牛,不能下田走,说它力气小,背着屋子走。”同学们很快就猜出来是蜗牛,此时学习兴趣很浓,大家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急于了解蜗牛是怎样学艺的,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看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趣贯课堂

  课堂上,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影响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让兴趣贯穿课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兴奋中学习、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

  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古诗《画》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古诗,然后展示教材插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多读自悟

  (一)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上,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因此要敢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文本读准了,读精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例如:一位教师教《给予树》这一课时,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就急于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给予?”因为学生对课文不熟,任凭教师怎么启发,也只能发现“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却怎么也猜不出老师想要的“妈妈对孩子们的给予。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而为了让学生说出这两种“给予”,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儿思考,一会儿交流,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教者只好自己说出答案。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且要抓住重点。不管是教学开始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重点部分具体的语段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发生的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谐。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深悟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悟。当课堂上出现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少数人回答,思维积极的往往只有几个人,这说明虽然老师确实也在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些精彩的词句也在着力推敲,可学生不承情,没能打动学生的心。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一个“情”字。平静中冷冷的,冰冰的,缺少儿童的朝气蓬勃,缺少教学中的真情实感,缺少学习中的热情洋溢。通过学习课标,我知道了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有了真情实感才会有独特的情境。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在学习课文《望梅止渴》一文时,在读到曹操率领的十万大军在烈日下行走,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时,孩子们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这时可以联系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过火焰山时的情景,从而理解“火烧火燎”、“汗流浃背”、“嗓子冒烟”等词语的意思,运用这一情景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当时曹军“口干舌燥”的程度,为理解整篇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体会到曹操的聪明与才智。学生能轻松理解文章的主旨,这就是创设情景所产生的效应。

  三、认清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相当缺乏,普遍存在着学习行为被动化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安排,主要表现为:靠老师确定学习目标,靠老师安排学习任务,靠老师督促学习行为,靠老师调控学习过程,靠老师评价学习结果……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被造就成为课堂的傀儡、知识的奴隶,当然不可能组织起来有效的课堂教学。

  李镇西老师说:“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能否以学生的疑问开始课堂教学,让老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从而达到成功地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才会有主动参与的热情,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主动参与地欲望。

  如:在讲授长春版教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和《七子之歌——澳门》这两课时,由于这两篇课文是两首歌的歌词,所以不妨在课堂上从播放歌曲切入,通过学习歌曲的形式来朗读和学习课文,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愉快教学法。再如:讲授《群鸟学艺》时,根据这一课的特点,我把他编成了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这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这些学习活动都必须在学生真正理解了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是语文课。

  身为教师,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没有必要以一己之思维、逞一时之灵气,努力倾尽脑海里所有的知识去表述、去示范,即使这样也未必能将所有的问题说尽说透,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点拨,在于搭梯铺路,这才是一件有益于学生发展、锻炼的好事。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把课堂交给学生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四、根据需要,合理利用现代手段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味。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动画:制作一只小鸟飞过浩瀚的大海,飞过广阔的沙漠,飞过碧绿的草原,飞过茫茫的田野,来帮助学生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青蛙的目光短浅,小鸟的见多识广。这种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讲授课文《小花鹿卖空气》这课时,小花鹿从偏僻的深山来到繁华的城市,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偏僻”,什么是“繁华”,这时就可以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偏僻的深山,另一张是繁华的都市,通过这样两张图片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知道为什么山里的空气新鲜了。讲到课文的后半部分时,出示几张绿化后城市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深了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尽管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课堂氛围极佳。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教学要根据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作为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真是任重而道远啊!让我们扎扎实实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切切实实地使每个学生更快地进步,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吧!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