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功能观
教育功能观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石,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一、现代教育功能观的基本内容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教育就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其中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下面就这两大功能分别进行论述。
1.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现代社会是由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人口、生态环境、法制道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构成的,因而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1)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对经济的解释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把经济看成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另一种说法是把经济看成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转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教育之所以具有制约社会物质生产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直接制约着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就是说,一个新生个体只能是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只有他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
由于教育具有传递知识和技能,促进人的体能和智力发展的作用,这就使教育对劳动力的形成,进而对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物质生产有了强烈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也是教育具有经济功能的最基本的原因。
。
在现代,人们已经看得很清楚,现代经济直接依托于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素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从而导致了现代教育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代经济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在以体力为基础,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将大多是知识信息工作,其中大部分还是知识密集型工作。既有相当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这就决定了劳动者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比较熟练的劳动技巧。此外,一个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人还必须增强自身的创造发明,参与生产管理和革新技术的意愿与能力;必须增强责任心,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节奏和速度的观念、习惯和行为(开放性、勇于创新等)。这些都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来实现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首先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教育素质,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和产品产量的增长,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才于19世纪中、下叶起。先后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各国统治阶层对办教育的态度也有很大转变
。
德国从威廉一世起就大搞职业技术教育,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大抓基础教育:它们依靠教育所发挥的强大后劲,使国家屡屡崛起。始终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国际经济竞争能力至今仍居世界首位。这就更加充分证明了靠教育发展经济的巨大威力。
②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增强经济竞争实力。马克思说过,现代生产的特性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或者说现代科技引入生产,正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上取得重大成果。生产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智力和技术的竞争。据统计,18世纪科技产出的生产率与手工劳动生产率之比为4:1,而19世纪为108:1。据国外的最近统计数据,技术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低值为44%,高值为72%,资本的贡献仅占18—42%。而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弱,日本和德国两强的兴起,也被许多学者归结为技术和教育上的原因。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是通过教育显示出来的。科学技术在未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即潜在生产力,而要把这一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把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资料上,需要让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教育是实现这—物化过程的桥梁,是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的手段。通过教育使科技与人结合起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教育尽管是以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为主,但也特别强调科学教育。目前,越来越多的工业科研机构和拥有高技术的公司,已在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周围,形成一些庞大的区域性科学工业综合体。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硅谷”就是一例。前苏联70年代提出教学——科研——生产—体化,并在1986年高校改革时把这种“一体化”作为高校改革的原则。我国国务院1990年2月决定国家将继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地已创办的开发区中,选定20个作为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如北京中关村一条街、武汉东湖等都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科技的发明、发现和应用是以教育为基础的,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2)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解释历来都是非常繁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至少在下列一种以上使用过政治这一概念: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政治是指某个政党或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这个涵义还包括劳动群众参与国家事务,对国家的监督和管理。一般来说,可以把政治看成是: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或势力在国家的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政治所处理的关系一般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内容。
在现代社会政治功能只是教育的多种功能中的一种,而且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诸多变比,但仍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可能超脱政治。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丰要表现为:
①传播—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使受教育者达到政治社会化。
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学会被视为具有政治体系所倡导或认可的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个体自出生之日起就置身子政治社会之中。在这个政治社会中,个体通过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各种途径不断获得有关的政治知识、价值观念、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政治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其政治倾向也往往随着个体的社会经历的丰富而变化。在这一终身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既可以设立学生必修的政治教育课、民族史和革命史等,也可以通过教师和教育集体,将社会政治意识贯穿于其他各科教学和各个教学环节中。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一定数量的校内外政治活动,在活动和交往中调整和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观念。现代教育通过对个体的政治社会化,造就合格的公民。自从德国的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在20世纪初提出教育要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以后,公民教育问题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强调的问题。如日本的道德教育课、德国的政治教育课、法国的公民教育课、美国的“公民”、“民主问题”等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都在于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同样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保证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生活要求全体人民关心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并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关心、参与国家政事及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人的政治面貌、文化教养等都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面貌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②根据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一批符合—定价值标准和本阶级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才。
培养国家政府所需要的各级政治管理人才。是一切社会的共同要求,也是阶级社会中教育阶级性的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主要通过系统教育培养高级政治人才。世界各国都利用一些名牌学校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居于社会领导地位的人,普遍有较高的学历。例如,在英国,1951年有32.5%的保守党议员上过伊顿和哈罗公学,有80.5%的人上过牛津和剑桥大学。在美国,从1789到1935年,约有67%的高级政治领导人(包括总统、副总统、众议院议长、内阁成员、最高法院法官)都是大学毕
业。其中绝大多数毕业于名牌和地位很高的东部院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达特默思、阿默斯特等。在日本,1937年在1377名文职官员的总人数中,有1007名即73.6%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
③延续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一个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关系是以统治阶级拥有最大权力为基石,并在这一权力的干预下形成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来维持现存的社会政治格局,以保持本阶级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和培养各种规格的政治人才,使现存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其次,社会政治关系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的。国家通过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学校来选择和分配未来公民在社会各阶级与阶层中的位置。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学校教育总是改变自身的层次与类型结构,培养出各种规格的人才,以适应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满足社会就业人口重新分布的需要。这就在客观上促成了社会政治阶层的重组又由此导致了社会政治关系格局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实际上对未来的社会成员进行着政治阶层的预分配或初次分配。
在我国,尽管阶级与阶层依然存在,但社会各阶级与阶层之间有更多的共同利益,需要建立协作、和谐的政治关系。教育则是建立新型的阶级、阶层和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
现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等密切相关,政治制度活力,也体现为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所以,教育的政治功能也通过对经济、科技等的促进作用显示出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民主的政治体制方面。而且体现在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水平上。
(3)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认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所有精神生产的成果,即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道德、法律、信仰、习俗及制度等。这里我们是指狭义的文化。
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①传递和传播文化。
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任何文化的发展都要通过传递与传播来实现,而不可能像生物发展那样通过遗传及其变异实现。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人类文化的传递可以有多种方式。通过实物、语言文字、计算机等记录、保存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但是,只有这种保存是不够的。譬如,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包含了丰富文化的图书,有许多体现了高科技的精密设备,但如果谁也读不懂这些书籍,谁也不能去操纵这些设备,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又如何能世代相传?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培养能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的人,这些书籍,这些设备才有意义。此外,文化中的心理、行为状态等的传递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代与代之间的传递。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和传播都具有选择性。无论哪种文化,在通过教育渠道时都要经过过滤和重组。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价值取向及文化本身的价值,教育使得文化中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得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传递和传播,并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人类文化已经积蓄成一个浩大的宝库,而且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早已打破,人们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因此,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组,以一种浓缩、简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传播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
②创造和更新文化。
文化不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是人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体力,与自然界不断进行斗争,然后才创造出来的。人的聪明才智的开发正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所以,相对教育传递文化的保守功能而言,现代教育还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首先,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竞争的总趋势。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获得发展,要在国际社会中保持优势地位,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才干的新人去发明、去创造。因此,现代教育把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当作重要的任务之一。
其次,现代教育是促使文化更新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创造新文化的部分任务。例如,科学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高校里聚集着一批有创造潜力的优秀人才,是进行文化创造的生力军。再者,文化的飞速发展也要求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以便促进学生对最新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教育在发挥这两种文化功能时,都需要处理好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关系。我们要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它既表现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累积、开拓和发展,又表现为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渗透、吸收和消化。它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而后运用民族文化的运行机制,接受优秀的未来文化,才能充分发挥其传递、传播和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4)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现代教育除了具有经济、文化、政治的功能外,还具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功能。
①影响人口变动的功能:
现代教育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并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
一是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教育和人口出生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口出生率与教育水平呈反比关系。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在物质条件相等的前提下,个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其精神生活的丰裕程度也越高,因而抑制了传统的多育观念。
第二,个人的教育程度高,有利于认识现代社会控制人口数量的重大意义,提高了节育的自觉性。
第三,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更看重子女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二是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开发人口资源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提高人口质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上。一代人的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高会连续影响两至三代人,是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另外,也表现在对成年人自身文化、业务、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上。
三是教育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所谓人口社会结构,就是指人口在社会中的组合状况。例如,文化教育方面的文盲与非文盲的构成、大中小学生的构成。职业方面的工、农、商联工构成等。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高,非文盲人口的比例就大,文盲人口的构成比例就小。而教育程度高者多从事专业或技术工作,教育程度低者多从事非技术工作。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扫除文盲,改善教育结构。社会分工结构要求教育培养各种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职业结构的发展。
②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科技的发展,人类通过教育获得了开发自然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与此同时,现代文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出现了许多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并突出表现为自然资源的渐趋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明显退化。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可耕地锐减、森林委顿、植被破坏、气候恶化等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现代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由此变得日趋重要。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赋予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一方面,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审美教育可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人们遵循生态法则的自觉性。
第二,赋予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遗患于人类、生态问题产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才能解决
。 教育必须培养人们保护自然、解决生态危机的能力,强化真正造福人类的科技发展,弱化或抑制可能危害人类的科技发展。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功能总是首先体现在促进人的成长、发展上。无论是教育哪一种社会功能,都必须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培养来实现 。
因此,相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更为直接和内在的功能。
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变化.其过程包括两个侧面:一是个体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二是个体个性发展。二者统一于个体身上,构成完整的个体发展。
(1)促进个体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功能
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人总是社会的人,不但任何人的发展都要由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整个社会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而且—个新生的个体总要逐步成长为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一定社会活动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成员。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塑造自己的生活,求得社会认同,变为社会的合格成员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形成个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个体的一般智能。
②按照社会认可的规范,形成个体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体系。
为个体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做好所需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
③ 通过系统的教育训练,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强健其体魄。
但教育的功能并不仅限于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一方面,适应仅是对传统社会的继承,缺少创新,单方面强调既遏制社会进步,又扼杀个性发展。另方面,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着重个体的共性,如单方面强调,便会抑制个体发展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导致个性的片面发展。因此,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同时,更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
(2)促进个体个性发展的功能。
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理想目标。教育已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不仅仅是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培养人才,更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现代教育是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各方面都具备多样化的特点,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着更便利的条件。在教育内容上,不仅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课程,而且强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等。在教育方式上更是灵活多样,如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终身教育的兴起等。其他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手段和方法等都是越来越多样化。另外,随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现代教育能更好地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水平受到现实的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目前,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还不能充分满足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教育也只能促进学生初步的或具有一定的全面发展因素的基本层次的全面发展。还不能使“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或是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中间承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那时的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因此,目前的教育主要在于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诸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就社会而言,教育的个性化功能实际上也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个性的核心是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在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基本的动力——具有积极适应能力和创造性品质的新生一代。这种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创造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