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检法文职2014招警考试行测经济类常识备考:宏观经济
(一)宏观调控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比较核心的一个指标,即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比较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比较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
(2)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比较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
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3.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价格稳定;(4)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1.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从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收入、经济建设债券收入等)和其他收入(如各种管理费收入等),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整个过程。政府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2.税收与税率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率则是指由国家设置的、税务机关向企业和个人按不同税别征税的比例。
税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3.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或工具是政府支出和税收,它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1.货币
经济学通常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普遍接受的,对商品、劳务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2.信用和信用工具
所谓信用,就是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其实质是证明资金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信用一般都具有期限性、流动性、安全性、风险性以及赢利性等特性。
信用工具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债券、股票等。
3.货币政策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三种。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或开具合格票据办理贴现时所采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介入资金的成本,调节货币供给量。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刺激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抑制需求,抑制经济增长。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按其形成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无论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过热,还是政府需求、国外需求过热,都可以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上升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由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引起,也可以由工会组织对劳动力市场垄断或其他原因导致工资上涨引起,还可以由垄断企业利用市场优势操纵价格、抬高利润引起,甚至可以由汇率变动使本国货币贬值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引起。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