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检法文职2016招警申论热点话题:养老与老年精神健康
背景链接
2016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公历10月10日为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同时还重点强调"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从1992年世界卫生日发起以来,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就针对老年精神健康发起了"精神卫生与衰老"(1999)以及"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2012)两个主题宣传。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日益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共识。
综合分析
[老年人精神健康退化的原因]
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退化是一个由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及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首先,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一般都会快速退化。大量研究表明,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增多都会导致老年人各脏器功能下降,进而带来认知、性格、情绪及心理能力上的问题。
其次,重大的生命事件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退休、丧亲、空巢、重病等。以退休为例,它使大部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迅速转变,许多老年人被排斥在经济市场边缘,老年人正式的社会参与逐渐减少,自我价值的否定感却逐渐加强,逐渐形成"退休综合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再次,家庭的因素十分关键。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细胞,长期以来承担了养老的基本功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生育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势必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家庭的小型化冲击了传统的以家为中心的养老文化,淡化了家的精神寄托功能,老年人因家庭"空巢"而引发的如孤独、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不适现象,在城市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老年心理问题。
最后,文化及社会因素会从宏观上形塑社会规范,无形之中制约人们的心理及行为表现。随着自由独立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发展,传统的孝养文化正在日益受到冲击。有学者直言"这是一个孝道寂寞的时代"。在少子老龄化的中国,"代际倾斜"致使大多数老年人一直忙碌到晚年仍然承担着照料孙辈等重任,而传统文化中子女及家庭对于老年人的"反哺文化"逐渐淡化,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尤其是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投入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老年人精神健康退化的演进路径]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普遍性,即人人都有精神需求,在特殊的年龄阶段,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甚至大于其他方面的需求;其次是特殊性,不同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偏向不同;最后是层次性,需求也是由低到高逐步产生的。具体而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少包括老有所乐、老有所美、老有所亲、老有所爱、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老有善终等。
当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遭受重创或者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心理弹性较为脆弱的老年心理就会雪上加霜,甚至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恶化的演进路径一般始发于生理功能下降,或者是养老条件恶化,或者是重大生命事件的负面影响,随后表现为疼痛、食欲不振、失眠、心慌、易疲劳、低落等身心问题,进而产生"隐匿性抑郁症"等症状。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症状是可逆转可调控的,这个阶段是家庭成员干预及实施调控的最佳时机。但是,许多子女及老年人本身往往忽视了隐匿性的心理问题,致使病情逐渐恶化,造成严重抑郁或者痴呆等疾病,有的甚至遂发自杀意念,进而是自杀尝试及行为。到了这个阶段,老年人的心理恶化就很难得到逆转,会给老年人本身、家庭乃至全社会带来较大的悲剧。因此,把握老年人心理退化的演进路径对于及早、准确地干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对策
立正教育总结:
第一,对于个人而言,应做到"有备而老"。老年人应提前对退休生活进行规划,不仅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还要在生活中制定计划。培养生活情趣或者继续积极发挥余热,参与家庭及社会的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当感觉自己心理不适的时候,不要大事化小或者轻而视之。抑郁症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通常都包括生理功能的改变及脑内神经递质的异常等,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医治。
第二,对于家庭而言,应做到"亲情滋养"。亲情慰藉对于优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子女应该多看望关怀父母,多陪父母聊天,支持父母在生活中的自主权利,帮助父母培养生活爱好和喜欢的生活方式。对于患有精神问题的父母,儿女应该加强观察,注意患病老人情绪变化以及防止其发生自杀、自伤的行为,帮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