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检法文职2017招警考试申论热点:购物也要讲文明(2)
一方面,随着个人自主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严禁"式的管理抱以反感,但另一方面,一旦缺乏明确的他律制约,不少人的自律表现却往往很难经得起考验,从宜家、无印良品的"沦陷"到近来屡屡引发关注的网约自行车遭破坏现象,都提供了最现实的注脚。有受访者表示"反正这里没人管,坐吧,没事的",这种心态更是具有典型性。潜台词便是,没人管就可以不用管那么多。
对于国人的素养问题,过去不少文人学者都专门进行过分析,甚至上升到理念高度,由此也带来不少争议。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再来看那些论述,虽不乏夸大与观察的局限性,但其中不少剖析其实仍具有现实针对性。当然,在今天谈论个人素养的问题,似乎越来越成为不被讨好的事情。甚至随着个人腰包逐渐鼓起来,不少人越发觉得素养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患上"有钱就可以任性"的"上帝"心态。在膨胀的消费能力的幻觉之下,一部分人只看到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而对应有的公德和消费文明嗤之以鼻。
现代社会文明习惯的塑造,当然离不开好的规则的引导,但反过来,强势的社会劣习,也容易将好的规则带偏,增加社会的发展成本甚至冲突与摩擦。就以时下国外品牌的开放式营销为例,这种方式若能搭配应有的社会公民素养,本应该带来的是多赢局面,既能彰显商家个性化的经营理念,也让消费者获得不一样的消费体验。可到头来,商家要么只能自认倒霉,要么只能慢慢"入乡随俗",换成严格管制型的营销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人会说,好的经营理念就应该"接地气",可全球性的商家,在有的地方就出现"水土不服",问题当然不全在商家。
[危害]
超市乱放商品折射出人们公德意识的缺位。虽然方便了自己,却给别人带来了不便,间接损害了其他顾客的利益,实际上自己也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顾客这些不良习惯造成商品报损、资源浪费,商场可能会扣员工的工资,同时也会将这个损耗打进商场的运营成本上,其实损失仍然是消费者。不文明的购物行为往往是方便了自己麻烦了别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参考对策]
先进发达的消费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消费者。
做高素质的消费者,需要加强道德自律,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谦和礼让,推动社会良风美俗的形成。避免不拘小节、我行我素、贪占欺诈、好争爱斗的举动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做高素质的消费者,要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遵循理性的原则,自觉抵制背离现代文明的旧观念、旧习俗的影响,选择适合自己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做高素质的消费者,要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消费需求、消费模式的选择中,不仅仅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资源的约束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关注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铺张浪费、攀比摆阔、暴殄天物。
【文章重要位置设计】
[精彩标题示例]
1.文明消费应成国民素养
2."任性"购物让文明"掉价"
[精彩开头示例]
商场里,挂放整齐的衣服被翻得乱七八糟;超市里,不让试吃的牛肉干偷偷往嘴里塞;便利店里,饼干被捏得"伤痕累累"……如今,商场超市是许多市民首选的购物场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市民购物时的不文明行为,不仅造成商场超市商品损耗,而且给其他消费者购物带来诸多不便。
[精彩结尾示例]
不同时代,对于国民素养和公共文明会有不同的定义。养成文明的消费行为习惯,是新的国民素养与公共文明的题中之义。这方面,商家"被迫"纠偏也是一种有力的提醒,但改变更有赖于社会文明消费意识的传播与普及。良好的购物环境需要每一位消费者的参与和维护,在选购商品时一定要自觉遵守购物规则,文明选购,不乱拿乱放,不随意品尝,不损坏商品,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