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警时政热点:《风筝》PK《潜伏》,书写人性彰显信仰
近年来,谍战片逐渐成为荧屏新宠。近期热播的谍战片《风筝》又让谍战爱好者集体为其"打call"。与以往谍战片明显不同的是,《风筝》突破了谍战片"抗战开始-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时间概念,把谍战故事延伸到建国后甚至文化大革命,谍战中缠绕着信仰,信仰中纠结着情感,情感中书写着人性,人性中彰显着信仰。可谓是谍战中的佳作,故事中的精品。那么《风筝》与09年谍战片的标志性剧作《潜伏》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又好在哪里了?
时间跨度拉长,用时间书写人性,用人性彰显信仰。
《风筝》和《潜伏》都把地点选在了国民政府陪都山城重庆,地下党潜伏的对象都是军统。《潜伏》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剧情也立即告终,反映的是一代人的恩怨和潜伏工作;而《风筝》在解放战争结束时,故事刚刚过半渐入佳境,后面的故事跨越了建国初期、大跃进、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最后到文化大革命。故事开始的小孩最后都长大成人了,要为父辈报仇雪恨,反映的是两代人的恩怨和特工工作。后期的剧情年代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谍战剧的范畴。与《潜伏》相比,风筝时间跨度更长,它用拉长的时间跨度,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特工人生,用波澜壮阔的人生刻画了人性,又用人性彰显了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仰。
男女主角互相潜伏,红黑交织相互渗透,用双线铺排故事,用对手戏制造悬念。
潜伏渗透始终是谍战片的核心。《潜伏》虽然也有国共互相渗透,但主角并没有相互渗透--余则成被策反成了地下党,陈翠平为了打掩护成了官太太,两人共同完成地下工作任务。而《风筝》则不一样,男女主角互相渗透对方,共产党的韩冰其实是国民党的军统,军统的郑耀先其实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正所谓"人做正时正亦反,人做反时反亦正。"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红黑交织相互渗透。剧本用男女主角两条线铺排故事展开叙事,用男女主角对手戏制造紧张悬念,看得人更加惊心动魄,更加胆战心惊。在这一点上,《风筝》对叙事的把握更大宏大,更富张力,对人物的刻画上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真实。
阵容不强演技压阵,细节刻画各有千秋,斗智斗勇暗藏杀机。
虽然柳云龙被称为谍战片教父,但就演员影响力和阵容而言,《潜伏》的阵容显然强于《风筝》。《潜伏》里面男主女角孙红雷和姚晨在号召力上面明显要高于《风筝》里面的柳云龙、罗海琼。就配角而言,《潜伏》里面的祖峰、吴刚、冯恩鹤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明显大于《风筝》里面的李小冉、张檬、孙斌等。但是《风筝》并没有因为阵容不强而略显逊色。相反,《风筝》的演员除个别配角表演夸张了以外,大多数表演都很到位,用演技弥补了阵容的不足。特别是在对军统、中统人物的刻画上,更符合人性的本色,更接近社会的底色。不可否认的是,两部电视剧在人物的细节表情和动作刻画上各有千秋:余则成的冰冷坏笑,陈翠平的傻大姐形象,郑耀先的狡黠机智,韩冰的强势霸气,都展现了演员对角色较高的理解和把控能力。各种角色与对方斗智斗勇中,反映了地下工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体察和灵活敏捷的高超思维,处处暗藏着心机和杀机,处处体现了如履薄冰的危机感。
毋庸讳言,《潜伏》是谍战片中的标杆作品,《风筝》是谍战片中的后来居上者。《风筝》的火爆并不能磨灭《潜伏》的成就。"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既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更是文艺创作的追求目标。主旋律的作品不一定是假大空的说教和"神化般"的拔高,可以像《风筝》一样精彩,可以像《风筝》一样烧脑虐心。我们期待着有更多优秀的谍战片涌现荧屏,我们更期待着更多谍战片反映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无私奉献功勋卓越的壮阔人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