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等同于消费,但消费不会使一个民族成熟和伟大。将一个民族锻造为成熟和伟大的是创造。挥霍金钱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羡慕,但绝对引不起人们的尊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消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没有生产重要
B. 一个民族不能过度重视消费,超前消费
C. 发展绝不等同于消费
D. 挥霍金钱得不到尊重
2、艺术是民众创造的,离不开民众的生活。而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经济因素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经济因素,民众的社会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同样也很难想象,没有民众经济生活参与的艺术,将如何能得到发展。具体到戏曲而言,它在宋代形成,除了有各种因素以外,还和宋代的演艺市场日益商品化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这是戏曲赖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
A. 民众的社会生活
B. 民众的艺术生活
C. 民众的经济生活
D. 戏曲艺术的大众化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制度,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严格依法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灌溉水源,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占用或者毁损农田水利设施。
根据这一规定,国家对缺水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应该采取什么政策:
A. 给予重点扶持
B. 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
C. 严格用水管理
D.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4、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揭示中国人和西方人早造房子上的理念的不同
B. 西方人喜欢用石头造房子,而中国人喜欢用木结构造房子
C.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而非石结构的原因
D. 揭示建筑的木结构相对于石结构具有的独特优势
5、中国骑兵的历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骑兵日趋重要的反映,但当时骑兵非常辛苦,只能依靠双腿的力量夹紧驰骤颠簸的马匹以保持平衡。西汉中期,西南边陲的滇国骑兵开始普遍使用一种特殊的马镫,它使上马和骑乘时有了一个很好的着力点,马鞍前沿两侧各系有一根下垂至马腹前侧的绳子,绳端结成圆圈状,骑马者双脚的大拇指各伸入一圈,蹬向马腹前方,这种绳圈式马镫的图像时常出现在滇国的青铜器上。3世纪左右,一种更为方便简洁的上马搭足用的铁马镫在中华大地上出现,长沙金盆岭西晋墓骑马陶俑的单马镫再现了这段历史。这些陶俑的马镫仅出现在左侧,而且乘马者的脚也没踏在镫里,表明这个马镫是供上马时蹬踏之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 马镫晚于骑兵而出现
B. 最早的马镫是青铜材质的
C. 西晋时的铁马镫只在马的右侧
D. 西汉骑兵使用只供上马的马镫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等同于消费,接着以“但”作转折说明消费不会使一个民族成熟和伟大,并分析了其原因。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发展绝不等同于消费,C项与此一致。A、B两项均不能从文段中推出,D项为文段部分内容。故本题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文段第一句说明,艺术离不开民众生活,而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后面一直是围绕经济的重要性做出阐述和解释,因此,“这”指的是民众的经济生活。所以选C。
3、【答案】A。解析:对于缺水地区,节约型农业应是它们的发展方向,因此国家应该给予重点扶持。答案选A、C、D两项均属发展节水型农业,政府需采取的措施,而非政策,排除。B项内容文段未提及。
4、【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通过与古代欧洲石结构建筑的对比,说明古代中国建筑采用木结构的原因,即中国人钟情于现世,石结构的建筑需耗时太久,而木结构则具有施工便利的特点。A选项对比的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建筑理念,在文中没有涉及。B西方人喜欢用石头造房子在文中也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D属于推断过度,文中只是说中国的皇帝和官员等不起,所以靠木结构的施工便利,而并不能就此推断出木结构比石结构具有优势。
5、【答案】A。解析:由文段可知,中国骑兵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最早的马镫出现于西汉中期,可见A项与文意相符。最早的马镫是绳子做的,而非青铜材质的,B项与文意不符。由“这些陶俑的马镫仅出现在左侧”可知C项“右侧”的说法有误。文中“这个马镫是供上马时蹬踏之用”说的是西晋骑兵陶俑,而非“西汉骑兵”,故D项也与文意不符。因此本题答案为A。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