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省考公安招警公共基础知识:习主席新年贺词中的“人均GDP”有何意义
一、GDP与人均GDP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GDP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和服务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2)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3)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的标准,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间为中低等收入国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为中高等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因此,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意味着中国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近了一步。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绝不是GDP总量越大、增速越快,综合国力就一定越强,因为除了经济的维度之外,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其他因素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一,GDP无法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本。如因过度消耗而导致的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正急剧恶化等等,这些成本并没有纳入到GDP的统计范围内。
第二,GDP无法体现经济效益。GDP统计的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是一种“量”的测度,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等“质”的内涵却无法体现。
第三,GDP无法衡量实际国民财富变化。一般情况下,GDP的数值要远高于国民财富的实际总量。从历年人均GDP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来看,前者始终高于后者,并且差距有逐渐加大之势。
第四,GDP无法测度居民的幸福感。在国家层面,国民的平均幸福感却不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改善。这是因为GDP并不是一个能够全面测度居民福利的指标,诸如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否、居民闲暇时间长短等均无法覆盖。
二、人均GDP与中等收入陷阱
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儿。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提出的概念,该报告通过对二战后一些国家经济的回顾性观察,发现大多数国家在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资源占有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技术进步迟缓、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等原因,致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陷入停滞状态。总结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就将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经济发展相对停滞阶段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据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遇到了以下困难:
第一,由于国内工资收入水平上升,这些国家无法同低收入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竞争,某些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出口竞争中,比中等收入国家生产的同类商品具有优势,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更有吸引力。
第二,由于这些国家缺乏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优势产业、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产品,它们的困难加大了,它们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第三,这些国家已经丧失当初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挺进时的那种艰苦拼搏的精神和斗志。一般民众开始更多地追求福利社会的成果,总希望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来实现福利社会的各种目标,否则就对政府不满,于是胃口越来越大,难以自拔。一般民众不了解福利社会主要在高收入阶段才能逐步实现。
第四,这些国家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盛行。人们亲眼看到政府官员的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等情况,他们的信心大大下降,官民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乱。他们或者移民国外,或者消沉、失望甚至绝望,他们不再像当初创业阶段那样致力于经济振兴了。一般民众的消极、颓废、失望、绝望情绪成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又一致命伤。
我国专家分析“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
二是能源、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
三是创新力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偏弱。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征程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口。而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最终将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加。
在产业结构上,是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
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
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
第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六大战略举措,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三,在新发展理念中,把创新放在首位。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例1】假设某国的上一年人口为100万人,实际GDP为20亿美元,今年人口增长到109万人,GDP增长了9%,那么该国今年的人均实际GDP( )
A. 保持不变
B. 增长了
C. 减少了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宏观经济知识。人均GDP=GDP/人数,现在人口到109万人增长率是9%,增长后的人均GDP=原来GDP*(1+9%)/原来人口*(1+9%),所以不变。答案为A。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