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有个说外语很棒的交警
2004年12月16日,代表公安交通管理局参加“北京市第四届行业英语电视大赛”的青年民警李斌,凭着自己的实力,经过激烈的角逐,捧走了大赛二等奖的桂冠,为交通管理局和整个公安系统争得了荣誉。一个每天站岗值勤的交通民警,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成绩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荣誉背后的故事……
天安门前的一件小事 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今年30出头的李斌,出生在潮白河畔,父母质朴、勤劳、坚韧的性格从小就造就了李斌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格。用李斌的话说就是“父母抚养我不容易,我要好好学习,只有多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才能报效祖国”。为了自己的理想,他通过刻苦学习、勤奋努力,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大专班。两年毕业后,父母希望他要么继续深造,要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挥自己的所学。同学、朋友则对李斌说:“当什么交通警呀!交通警工作非常辛苦,待遇又不是很高,还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吧。”李斌也曾犹豫过,当时交通警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元工资,工作又苦又累,而有的同学一进单位,每月工资就两三千元。面对父母的期望,同学们的反对,李斌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选择职业,首先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只有热爱这个岗位,才能干好这个岗位的工作,钱多钱少,不是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为此,他毅然选择了交警——这个在一些人看来待遇不高且十分辛苦和危险的职业。
谈起是如何干上警察这一行的,李斌的回答却出乎意料:“是我上大学时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职业观,使我选择了交警,决定了我的一生。”
那是在李斌1995年上大专第二年的寒假中,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结伴来到天安门,想去故宫里参观游玩。下了公共汽车,几个人正向故宫方向走的时候,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和一名交警在说着什么。那个外国人显得情绪很激动,一边放慢说话的语速、一边用手比画着什么,然而那个交警却怎么也听不懂,急得满头大汗,还是无济于事。此时,李斌身边的一位同学走了过去,用英语和外国人交谈起来,询问了事情的原委,并翻译给交警。原来是这个外国人的手提包落在了刚才乘坐的出租车上,他想请警察帮忙找包,由于语言不通,才闹得刚才的尴尬局面。事情明了了,那个外国人向李斌的同学伸出了大拇指,却向那个交警投去了不屑的目光……
站在一旁的李斌并没有说话,但他想了很多,“警察应该会说英语,北京的警察更应该会,我毕业后就要当一名会说英语的警察,还要教别的警察学英语、用英语。”
后来,这件小事真成了他人生路上重要的转折点,1997年李斌通过考试、政审,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交警,而且是天安门前红绿灯下的交警。
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转眼间,李斌的警龄七年了。毕业时略显瘦小的他,经过七年的历练,已经长成了一个健硕、魁梧的青年,学生时代的稚嫩已荡然无存,学生时代的梦想却一直留在他的心中。“我要学英语,用英语”,这是他对同事们常说的一句话。
推开李斌宿舍的屋门,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那整齐码放在写字台上的一排书。走近一看,大多是有关英语学习的书籍,包括《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公安实用英语》等等,还有一本厚厚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这些都是李斌“最亲密的伴侣”。从警七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环境的影响使他改变了许多,然而惟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那对英语学习的执着和热情。早晨一个小时的英文朗读,晚上一个小时的听力练习,每天20个英文单词的默写记忆,如同一日三餐,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任务如何繁重,他都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七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他用过和用坏的录音机就有十几个。李斌从不满足现状,他深知语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马路上零星接触几个外国人是无法适应口语发展变化的。要想学好英语口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就必须经常接触英语,触摸英语。他常说:“要是外国人听不懂咱们说的英语,那咱们的英语学了也是白学。”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音像店购买原版的欧美现今流行大片,如《谍影重重》《指环王》等等,回到家中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学习和模仿外国人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和表情,有时为了一个单词的发音准确,他往往会读上10遍、20遍,直到读准为止,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
1 2 3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