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女大学生连遇险情
【背景链接】
2014年8月29日,20岁的重庆女大学生高渝在返家途中错上一辆黑车而被害身亡。8月21日,女大学生火车站搭黑车,遭司机囚禁性虐4天。8月12日,江苏19岁的女大学生高秋曦在返校路上失踪,随后被证明身亡。刚刚过去的8月,由于各地接连发生女大学生遇害事件而被蒙上阴影,有媒体甚至用"8月劫"为标题对此致哀。
【标准表述】
[存在问题]
从客观环境上分析,中小学教育大多在自己家乡就读,直到考上大学,很多女生才第一次踏出了熟人社会的保护,进入了未知的陌生人社会。将"黑色八月"放在这一环境转换、人生转折的大背景下来梳理,便可发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检讨。
首先,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以上述案例为例,两名女大学生独自出行,都搭乘了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黑车,还在中途与司机因车资等问题发生过争吵导致矛盾激化。假如她们果断拒绝黑车,或者避免与司机发生冲突,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当下不能忽视的是在未知的陌生人社会里,女性的抵抗能力较弱,更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而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因此,"防人之心不可无"应当是女生必须谨记的第一安全法则。
其次,除了自身防范意识的缺失外,同样应该检讨的还有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位。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将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文化课上,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关注甚少。即便有的女生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很难找到科学合理的教材及示范。而在美国,已有350所大学引进了女生自卫课程。我国的学校不妨也开设"防狼课"等自卫课程,让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如此将受益无穷。
再次,多起事件中"黑车"都成为罪魁祸首,这也反映出了交通接驳仍有大量死角。在很多情况下,选择黑车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公交线路未覆盖或错过了末班车,的士打不到或者司机不愿载,导致很多人往往只能打黑车。如果交通接驳能再完善一些,如果公共交通能再方便一些,黑车失去了生存土壤,因黑车而起的恶性事件必然大大减少。
最后,警情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客观上,犯罪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几乎不可避免。长时间以来,人们获悉治安情况的渠道,要么是对个别突出案件的新闻报道,要么是法制宣传节目中的案例,若想凭此把握准确的即时治安动态未免捉襟见肘。然而,想要获知一定区域内确切的治安警情数据,通常并不容易。出于保护受害人隐私和稳定社会情绪等考虑,警务信息的公开往往有所"保留"。对违法犯罪的过多公开,被认为有可能造成人心惶惶的不稳定局面,久之,警务警情某种程度上带有了"敏感"性质,有时甚至成了"机密"。于是,一时间连续的案件公开,反而让公众感到了"意外"。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早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一个越发成为共识的道理--现代文明的全球化,使得人化的、制度化的风险,也成为全球难题。简单说,现代社会的安全保障越来越频密,风险隐患也越来越多元。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就像我们既要鼓励孩子与陌生人沟通与交流,同时又要正视"陌生人风险",是一个道理。遗憾的是,社会往往以极端化的姿态,要么宣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么奉行"真爱不设防"。
[措施]
一是有关部门应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女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二是交通部门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组建"公交保安"队伍,专职从事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工作;更重要的是,公安部门应将出租车等公交工具纳入"重点保护部位",选派"公交警察",专门负责盯防各类公交工具,进行日常巡逻,实时监控,一旦发现侵害女生事件,予以重点打击。
三是完善警情制度,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维护社会治安是警方的责任,但也少不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透明的警情信息公开,不仅能及时震慑犯罪,也有助于公共治理水平的提高。那些真实的治安案件,无需限于坊间流传的恐怖"怪谈",大可成为堂堂正正的提示信息,助力全社会提高警惕,共同维护安全的环境。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