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申论热点 :参与文保 有热情还要有能力

来源: 2018-11-18 12:31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与文保知识在大众传播领域的有效传播,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在意识和行动之间,还隔着能力的距离。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想要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知识,本身就说明了公众文保素养的欠缺。

[综合分析]

空有热情,欠缺能力,不仅无益于文物保护,反而可能破坏文物。近期的典型案例就是活跃在民间的“走陵”活动。今年上半年,在陕西省泾阳县境内的唐代崇陵,一些“走陵人”私下将石刻移位,在文物保护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还是一群自许为文物考古爱好者的做法,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旦他们有机会与文物产生密切联系,其能力和素养更令人担忧。

受关于文物保护的纪录片、传记和新闻报道影响,公众对文保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这是好事。然而,大众传媒自有其规律,通常趋向于宣传文物保护的成果,呈现文物古迹的美好与精致,在现实中,“慢工出细活”是文物保护的常态。一个考古遗址被发掘以后,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产生扎实的研究成果,而公众更关注的是“地宫开启”、文物重见天日的瞬间。文物保护的周期性与公众对成果的迫切诉求,存在显著矛盾。

在公众认知与专业标准之间,对待文物古迹还一直存在开放程度的争议,这也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文物的价值应面向公众,只有充分开放,才能体现文物保护的意义;另一方面,过度开放往往会损害文物的保护状态,最终影响文物的欣赏价值。在具体案例中,地方政府利益和商业利益往往掺杂其间,让开放与保护的选择变得莫衷一是。文物保护不仅涉及专业操守,还关系利益和伦理的考量。

[参考对策]

文保需要专业力量,更需要公众参与。面对精美的器物、价值连城的宝藏,凡是有审美能力的人都会心向往之。然而,文物保护的意义不止于“术”的层面,更在于“道”的追求。通过文物,能感受到历史上的时代变迁、疆域变化、人口流动,也能读出技术发展、社会关系、风物民俗,这些相对抽象的历史细节因为文物古迹而具象化。相比欣赏文物的外在美,那些枯燥而深刻的解读更见功力。

文物保护不仅涉及专业操守,还关系利益和伦理的考量。如有商业机构打着让参与者感受传统文化的旗号,试图将长城烽火台临时改造成民宿,引发众多争议。辩护者则称,把民宿搬到长城上,有助于让公众更好地关注长城、保护长城。主办方难以回答的问题是:就算一次“长城之夜”对长城影响有限,如果此例一开,以后是否会有商业机构群起效仿,让更多脆弱的文物古迹承受巨大压力。可见,公众参与文保,不仅是专业人员从事文保工作的补充,还是文物保护的“第一防线”,一些文物保护好不好,往往取决于第一手接触它们的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文物之美是人之常情;但是妥善保护文物,需要超越于感情因素的能力和素养。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