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补充阅读材料之半月 评论
如何将改革的色彩化作鲜活的图景?让改革的意愿成为生动的实践?我们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抖擞精神,放下包袱,奋然前行。
改革的风险究竟多大,是悬挂在各级施政者头脑中的一个长长的问号。
当下的改革,从市场经济的完善,向社会结构的重构突破,从思想观念的解放,向利益关系的重组深入,从经济发展动力的提升,向社会公正的坚守转型,必然引发更多的社会争议:会不会在打破原有利益结构的同时带来新的失衡?会不会导致既得利益者的强力抵制,出现“改革者困境”?会不会冲击现存秩序,影响必需的社会稳定?如何降低改革的成本,减缓改革的震荡,成为改革者面临的一大考验。
要改革就会有风险,不改革就会有更大的危险。我们需要的不是回避风险,掩盖风险,而应是直面风险,战胜风险。这也是中国改革30多年来一路前行的宝贵启示。想当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冲破极“左”路线的重重禁锢,首创农业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深圳特区人勇担历史使命,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闪耀的,正是生生不息的改革精神。当然,我们还要善于化解风险,降低风险。决策改革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推进改革是一个不断兴利除弊的过程。在法治的轨道上转型,在稳定的前提下运行,在有序的参与中深化,这当是改革者正确的抉择。
更要看到,推进改革的目的,恰恰是要更好地解决社会现实中突出的问题和累积的风险。看一看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执意强力推进“资本下乡”、“撤村并居”、“占补平衡”、“两个置换”,侵害了一些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发了接二连三的群体事件。寻求化解矛盾冲突的根本之策,恰恰在于尊重农民意愿,在于民主法治建设,在于赋予农民以自由选择权、民主参与权和利益表达权。
改革的时机是否合适,也常常是各级施政者决策中的一道难解的课题。
谁都知道,深层改革,尤其需要宽松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但不无吊诡的是,危机从来就是改革的催化剂。中国30多年来的每一步重大改革,几乎都属于“压力逼进型”而非“利益诱致型”。
我们现在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处理期,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转型期。改革的环境很不宽松。但这里恰恰有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契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以给应对危机中的人们更多的生活安全,给发展转型中的经济更多的内在动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更为有效地消解社会郁积的矛盾,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流动机制改革,可以尽可能地让每个人凭借其自身能力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更为平等的改变境遇的资源、更为公正的就业发展的机会和更为多样的向上流动的渠道;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可以在教育医疗文化诸方面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