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热点:不能忽视“格斗孤儿”背后的问题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日,一段被描述为"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两名小男孩正在进行激烈的搏击比赛。据视频介绍,两名小男孩今年只有14岁,均是孤儿,目前被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有网友质疑,该俱乐部是在利用孩子们赚钱。目前,该事件持续发酵,俱乐部收养合法性仍有待定论。昨日,记者从成都当地获悉,公安机关已经对该事件介入调查。目前凉山教育部门已前往成都进行相关处置,这些未成年人将被带回凉山重返学校。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视频曝光:两男孩在铁笼中格斗
出拳凶狠、缠斗激烈、汗流浃背……网络热传的视频中,正在铁笼中进行格斗比赛的是仅仅十几岁的未成年人。
视频中的主角是14岁的小龙和小吾,他们都来自四川凉山。小龙的双亲去世,无依无靠的他被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每天练习综合格斗术,视频中另一个孩子小吾和小龙经历类似。
14岁的小吾说:"(格斗比赛的)笼子里一进去,就害怕得很。"不过小吾也坦言,虽然这里的生活很累、很辛苦,但终归衣食起居有保障,比回老家强,"这边有牛肉、鸡蛋,在老家的时候只有洋芋。如果我回到家里,有可能干苦活,或者去打工吧。"
公开报道显示,这家名为恩波格斗俱乐部的组织在成都郫县,前身是退伍特警恩波于2000年私人出资创立的一支武术散打队,其创立初衷之一就是"收养"孤儿,这也是恩波在服役期间见到不少无人看管的孩子后萌生的想法。据报道,从第一批的30个孩子到如今的上百个,恩波俱乐部已经"收养"过4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多失去双亲或生活失去依靠,生活与格斗手套绑在一起。
网友质疑:俱乐部利用孩子赚钱
据介绍,孩子们除了参加日常训练,还会参与演出。视频显示,两个孩子在灯光闪烁、音乐起伏的铁笼子里进行激烈格斗,还有人受了伤。
视频经网上传播后引发热议,有人赞同俱乐部这一做法,认为学习格斗也是孩子的一技之长,而且在俱乐部要比在老家生活条件好很多。但也有网友认为,视频中,孩子称自己的作息是"起床、训练、洗澡、睡觉",如果不学习文化知识,即使学会了格斗,将来走入社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此外,也有网友注意到俱乐部的教练说,孩子们的出场费是统一管理起来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就给他们"。因而质疑俱乐部是否在利用孩子们赚钱。
俱乐部回应:多为留守儿童有手续
恩波格斗俱乐部运营总监朱光辉告诉记者,"铁笼格斗"的画面来自6月18日成都市万达广场一场商业地产项目的推介表演,就是教练指导的动作演示,并非商业演出,也不是正式比赛。"如果是大型比赛你觉得报批能过吗?"朱光辉表示,视频中都是断章取义的视角。俱乐部中的成年人会参加正规比赛,的确会有一定收入,但是具体数字保密。而俱乐部的孩子们每年都代表四川省青少年队伍参加散打比赛,"既然青少年没有职业比赛,也就谈不上出场费。"
有网友质疑,俱乐部是在利用孩子牟利赚钱。朱光辉说,俱乐部"收养"的这些孩子均有正规收养手续,媒体关注后他们已将有关材料送交警方。此外"格斗孤儿"的说法并不准确,俱乐部"收养"的孩子中孤儿占比很小,大部分为留守儿童。
另外,俱乐部表示他们请了老师为孩子们上课,基本课程会完成,所接受教育是完整的。朱光辉还表示,孩子们不用交学费,吃穿住行全包,但俱乐部是挂靠在公司旗下的机构,不是招生。
教育局通报:所涉孤儿将重返校园
目前,公安机关已经对该事件介入调查。此外,7月24日,记者从四川凉山州教育局获悉:目前凉山教育部门已前往成都处置该事件。据凉山州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未成年人将被带回凉山,安排他们重返学校。
四川凉山州布拖县教育系统人士向记者介绍,在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进行格斗训练的400多名孤儿中,有2名学龄儿童来自凉山州布拖县。布拖县教育局22日已向全县所有学校发出通知称:"该(恩波)俱乐部存在以教唆、使用未成年人开展格斗比赛进行商业比赛牟取暴利的性质。"通知要求全县各个学校,核实本校学生中是否有前往该俱乐部的学生,特别是在校孤儿学生,上报教育局; 下学期开学之后,各校还要认真核实未到校学生的去向,并以书面形式上报党委政府和教育局。
不过,该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布拖县到底有多少学龄儿童在该俱乐部打拳还在核实中,因为学生已经放假,统计起来要麻烦很多,确切人数还有待确认。该局工作人员已随当地政府以及州教育局前往成都处理此事,当地在恩波俱乐部训练的未成年人将被带回布拖,安排他们重返校园。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现在教育部门所能统计的,只能是在该县有学籍的未成年人,没有学籍的,他们暂时无法统计到。
舆论焦点
"铁笼中的格斗"是否合法
该格斗俱乐部"收养"的上百名儿童(包括孤儿),其收养主体究竟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手续是否合法合规?有没有经过民政部门的登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儿童保护问题研究专家童小军解释,《收养法》 主要针对公民个人收养做出了明确规定,而民间收养机构必须在国家民政部门注册,而且业务范围也是养育孩子,并且和民政部门有合约,受民政部门委托帮助养育孩子。"你说的这个俱乐部可能就是乱象,没有遵循法律规定。俱乐部自己说我成为孩子们的收养人了。他们说的 收养 可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收养,就是 我养他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孩子必须得有明确的监护人。"
媒体评论
检察日报:应让本已孤苦伶仃的儿童得到法律护佑
"格斗孤儿"铁笼中搏击的视频备受关注,两名小男孩出拳凶狠、激烈,面部被打出血,甚是残酷,很多网友看得揪心,质疑这家叫作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合法性。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这家机构收养过400多名孤儿或贫困儿童训练格斗技能,免费为他们提供衣食需求,是一种慈善之举,不该遭质疑。对此,笔者认为,这家俱乐部的行为是否善举,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当然,社会需要爱心人士资助这些孩子,但如果这些孩子并未受到保护,反而受到侵害,又该如何看待呢?这家俱乐部的做法是否合法呢?
俱乐部运营总监朱光辉称,"俱乐部收养的这些孩子均有正规收养手续"。俱乐部创始人恩波在视频中说,这些孩子格斗训练"完不成要被淘汰,淘汰只能回去"。意味着孩子们格斗不过关,只能回家,回到孤独、贫穷、衣食不足的境地。退一步说,即便俱乐部的收养是合法的,但这样的收养却是建立在能否训练出格斗成绩的基础上,与收养法"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的立法目的相左。
收养法第26条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养子女年满十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训练淘汰"并非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定条件,亦非孩子内心的"本人同意",这一做法与法律相悖。正如14岁的"格斗孤儿"小吾说,"很难、很累,累的时候都不想练了。"但为了吃饱饭,他们不得不坚持。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这些孩子接受了应有的义务教育吗?收养的孩子都在14岁以下,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这个年龄,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在课堂上而不是在格斗场上。"格斗孤儿"在视频中称,每天都是起床、训练、吃饭、睡觉,偶尔参加商业演出。看得出,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课学习时间。俱乐部则表示,他们请了老师为孩子们上课,所接受教育是完整的。那么,是孩子说谎了,还是俱乐部撒谎了?事实是什么?无论什么情况,这些孩子享有的受教育权不能被剥夺。
"格斗孤儿"事件,还存在不少法律问题,有必要探究。俱乐部是否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否违反劳动法规利用孩子演出谋利?谁来保护孩子们的权利?目前,成都当地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希望尽快依法处理,让本已孤苦伶仃的少年儿童得到法律的护佑。(党小学)
新京报:"格斗孤儿"的人生,不应只剩打拳或吃洋芋
从视频可以了解到,这些孩子多是孤儿,许多来自以穷苦着称的大凉山。无论在他们自己看来,还是在教练眼中,只有这种不无艰辛的格斗训练,才是人生的"出路",因为"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可问题是,他们还是年幼的孩子。
当别的孩子端坐课堂读书的时候,拳脚相加的格斗场,就是他们的学校,训练和比赛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些经受严格训练、激烈赛事的孩子,有没有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享受应有的受教育权利?对于这家位于成都的综合格斗俱乐部,有没有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体育专业训练的法定资质?即便是自行实施义务教育,又是否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综合格斗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日常训练或者是比赛中,未成年人比起成年人,更容易受伤,或者是发生其他人身意外。对于这些孩子,本应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加持,现实情况是,他们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
而且,格斗比赛与训练的一个区别是,这种比赛可能带有营利性。对于这些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孤儿,与俱乐部之间的"教学"关系,随着商业表演比赛的参加,就有转化为"契约关系"的可能,而对于违反劳动法的"童工",并不为任何一个法治国家所允许。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孩子是失去父母的孤儿。根据《收养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孤儿可以被收养,但是收养的主体和程序,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作为格斗俱乐部,并不是适合的收养主体。从视频透露信息看,有的孩子还是地方政府部门送来的。综合格斗之路,纵然是一碗饭,可人身风险并不小。
平心而论,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选择,都会再三掂量,不会轻易作出决断,不会忍心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许多孩子虽然失去了父母,但还有法定或指定的监护人,被送格斗的决定,是否经过了他们的首肯?对孩子的社会救助手段,是否都已经穷尽到位?这些问题,都亟待回答。
不可否认,孩子有参加体育训练和赛事的自由,但这种权利的兑现,首先应建立在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等法定权益保护的基础之上。对于高风险的体育项目和赛事,更应当谨慎小心。作为弱势群体的孤儿,倘若保护的力度稍有弱化,更潜藏着权利被侵蚀的可能。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儿保护,再小心也不为过。
眼下事件还在发酵,期待有关职能部门介入处理,拉直这一个个问号。在全方位的依法保护下,让他们有更好的人生选项。这不是要将他们推回人身更自由却得饿肚子的困境,不是让他们以身陷一种困境替代另一种困境,而是要让他们回到被社会救助网络和精准扶贫庇护的、义务教育等权益受保障的"正常生活状态"中。(欧阳晨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