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贵州军队文职行测备考:如何利用话题一致解主旨类题目?
言语理解是行测里面正确率偏低的一个模块,现在便教大家如何搞定这个模块。言语理解题型虽多,但有些方法是几种题型互通的,比如说“话题一致”。主旨概括题、语句衔接、结语推断、代词指代、语句排序都可以用到话题一致,尤其是主旨类的题目: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和标题添加题。接下来主要介绍话题一致这种技巧在主旨类题目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话题一致?
“话题一致”主要指主体保持一致或围绕着这个主体说的内容一致。
二、如何确定话题?
(一)主旨句中强调的词与相关内容
【例】如果能做好南极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评估,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为与南极大陆极为广袤的地域相比,游客活动的地域仅为总面积的3%左右。而如何管理好长期设在南极的科考站,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被废弃的科考站,已然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南极生态环境评估的意义
B.南极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C.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D.南极科考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通过“如果……就……”提出有效控制南极旅游生态威胁的方法,接着通过“因为”对首句进行原因解释。第三句通过转折词“而”和递进词“更”提出“威胁南极生态更重要的因素是科考站,比南极旅游更严重”,最后再一次强调“废弃科考站的危害更为严重”。文段重点是“而”“更”引出的内容,其中,话题为“科考站给南极带来的威胁”。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D选项。A项:“南极生态环境评估”是首句内容,为转折之前的信息,非文段重点。B项:“南极生态旅游”并非文段重点,文段重在强调的主体是“南极科考站”,且南极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在文段中没有具体陈述。C项:“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出现在转折之前,非文段重点。(二)文段中的高频词与相关内容
【例】人类很早就知道城墙的防御效果,古往今来,不知上演过多少隔墙而战的攻防战役。蒙古人开始征战世界时,善于野战的游牧骑兵团对攻城战束手无策。但蒙古人善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攻城的战术,并将各地的攻城武器集中起来综合使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固若金汤的城池都被摧毁了。欧洲当时那些较薄的城墙,根本不能抵御蒙古人的攻击,特别是蒙古人开始使用多种威力巨大的火器,更具破坏性。从此以后,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蒙古兵团是怎样征服欧洲的
B.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
C.火器是如何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
D.蒙古的游牧兵团是如何调整战术的
【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先说城墙的防御功能。之后以蒙古人征战世界为例,说明蒙古人运用攻城的战术以及火器,使得城墙的作用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最后一句为主旨句,“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文段频繁出现的词为“城墙”,即话题。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含有这个话题,因此,选择B选项。A项:“蒙古兵团怎样征服欧洲”非重点,文段只是通过蒙古的例子说明城墙作用是如何消失的。C项和D项:“火器”和“战术”皆属于城墙作用消失的原因,非重点。
(三)首句下定义或专有名词等与相关内容
【例】所谓“环境资源商品化”就是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并将环境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将环境转化成像其他商品那样也可以进行分析的产品。只要在经济改革中赋予环境适当的价值,环境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这种观点认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资源环境没有被视为“商品”,没有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造成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自然和环境应被赋予经济的价值
B.环境是当今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元素
C.生态问题的出现与资源环境未被视为与“商品”有关
D.环境资源商品化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先论述了环境资源商品化的概念。第二句通过“只要...就...”提出观点,说了环境资源商品化在环境中的作用。第三句说明资源环境没有被视为“商品”会导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环境资源商品化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文段是“分—总—分”结构,重点在第二句,此句话围绕的话题为:“环境资源商品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对比选项。D选项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A项:缺少核心话题“环境资源商品化”。B项和C项: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
三、考查话题的几种形式
(一)单主体+内容
【例】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里指出,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好像卢梭的忏悔一样,充满着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他杀了一万个人,然后引述孟子的一段话,讲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把修河堤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结果使全省惨遭洪水之害,然后他再悲叹耕者失其田。上述句中表述的主要意思是:
A.中国人表里不一
B.中国人很虚伪
C.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
D.中国政治家很虚伪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通过援引“明恩溥”的观点,指出中国政治家种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文段论述的主体词是“中国政治家”,话题为“中国政治家虚伪的本质”。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A项、B项和C项:与文段的主体“中国政治家”不符,可排除。
(二)双话题关系
【例1】中国古代的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了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当时司法权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发现司法人员有司法不公问题,会对其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等罪名就是例证。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
A.中国古代的责任司法的涵义
B.责任司法的本质和历史意义
C.责任司法内涵的产生和历史嬗变
D.我国古代责任司法和法学思想的渊源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中国古代的责任司法意味着什么,随后提出我国古代法家思想中的责任司法理论起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接着具体阐述了责任行政理论——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秦朝制定了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监察。然后又详细介绍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最后提出责任司法是一种“治吏”司法,与法家提倡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相符合。文段的话题为:法家思想与我国古代责任司法的关系。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归纳概括。A项“涵义”偏离重点,文段重点谈论的是”我国古代责任司法和法学思想的关系“。B项和C项的话题主体“责任司法”错误,文段主要讨论的是“我国古代的责任司法”。因此,选择D选项。
最后,通过上面的题目发现,如果把握好话题一致这种技巧,其实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应对主旨类题目。希望小伙伴们不断的练习,能达到熟能生巧!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