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贵州中烟工业考试-时政热点:在把握“两山论”中回望生态文明建设70年
本期嘉宾简介:
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精彩观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实现有序发展,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竞生,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还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讲座实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实现有序发展,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所揭示的绿色发展范式,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三重境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起步阶段:
发展是第一位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河破碎,百废待兴,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先是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后又于1953年至1957年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的援建下,全面发展涵盖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的重化工业项目和重型机械制造项目,如电站、煤矿、炼油厂、鞍钢、武钢、包钢、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厂,等等。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和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初入正轨,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环境污染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且程度较轻,党和国家并未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并制订相应的环保政策。尽管如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曾经出台了一些具有环保功能的文件和法规,一些城市也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举措。如1952年兴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明确了城市环境整治工作;195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减少城市嘈杂现象的通告》等。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由于技术落后、污染密集的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使工业结构呈现出污染密集的重化工趋势。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大力推行“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提出了“三同时”思想,工业部门还提出了“变废为宝”的口号。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史上关于环境保护形成全球共识的大会,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我国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多次表明中国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1973年8月,在周恩来的推动下,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32字方针。以此为标志,中国环保意识正式觉醒,中国现代环保事业开始起步。
整体看,这一历史阶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不考虑或者鲜有考虑”的阶段。从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来看,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20世纪环境保护运动兴起,普遍认为是由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发,在美国率先发动。世界范围类人类环境运动的兴起,也不过半个多世纪。从我国的情况看,回顾新中国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历史起点,不得不提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治理和毛泽东同志发出的“绿化祖国”的号召。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河南、安徽1300多万人受灾,数千万亩土地被淹,人民群众遭受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毛泽东同志要求考虑根治办法,在秋天兴起大规模导淮工程。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拉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序幕。1951年5月,毛泽东同志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治理淮河的同时,1950年10月,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研究长江荆江防洪工事。此后,在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持续推动下,1952年4月,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仅75天就完工了。1954年7月至8月,长江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毛泽东同志题词说:“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此后毛泽东同志考察黄河时发出了广为流传、动员和激励数代人治理黄河的伟大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也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同样,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绿化祖国”的号召。
纵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缔造者们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治水治国、绿化祖国的实践和号召,无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绿色情怀;许多战略和构想,仍是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母亲河非常关注,都有着全局考虑、通盘谋划。在青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重庆、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亲自主持和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今年8月和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河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黄河,提出要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毛泽东同志曾充满深情地说:“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领袖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历史使命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生态与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
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精彩观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实现有序发展,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竞生,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还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讲座实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实现有序发展,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所揭示的绿色发展范式,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三重境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起步阶段:
发展是第一位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河破碎,百废待兴,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先是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后又于1953年至1957年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的援建下,全面发展涵盖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的重化工业项目和重型机械制造项目,如电站、煤矿、炼油厂、鞍钢、武钢、包钢、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厂,等等。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和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初入正轨,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环境污染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且程度较轻,党和国家并未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并制订相应的环保政策。尽管如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曾经出台了一些具有环保功能的文件和法规,一些城市也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举措。如1952年兴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明确了城市环境整治工作;195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减少城市嘈杂现象的通告》等。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由于技术落后、污染密集的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使工业结构呈现出污染密集的重化工趋势。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大力推行“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提出了“三同时”思想,工业部门还提出了“变废为宝”的口号。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史上关于环境保护形成全球共识的大会,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我国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多次表明中国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1973年8月,在周恩来的推动下,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32字方针。以此为标志,中国环保意识正式觉醒,中国现代环保事业开始起步。
整体看,这一历史阶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不考虑或者鲜有考虑”的阶段。从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来看,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20世纪环境保护运动兴起,普遍认为是由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发,在美国率先发动。世界范围类人类环境运动的兴起,也不过半个多世纪。从我国的情况看,回顾新中国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历史起点,不得不提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治理和毛泽东同志发出的“绿化祖国”的号召。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河南、安徽1300多万人受灾,数千万亩土地被淹,人民群众遭受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毛泽东同志要求考虑根治办法,在秋天兴起大规模导淮工程。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拉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序幕。1951年5月,毛泽东同志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治理淮河的同时,1950年10月,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研究长江荆江防洪工事。此后,在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持续推动下,1952年4月,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仅75天就完工了。1954年7月至8月,长江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毛泽东同志题词说:“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此后毛泽东同志考察黄河时发出了广为流传、动员和激励数代人治理黄河的伟大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也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同样,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绿化祖国”的号召。
纵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缔造者们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治水治国、绿化祖国的实践和号召,无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绿色情怀;许多战略和构想,仍是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母亲河非常关注,都有着全局考虑、通盘谋划。在青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重庆、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亲自主持和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今年8月和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河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黄河,提出要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毛泽东同志曾充满深情地说:“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领袖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历史使命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生态与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