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最能反映中国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春节假期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国变迁中的“春节记忆”。
春运:从绿皮车到“复兴号”
上世纪80年代,“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此后,“春运”就成了春节绕不开的关键词之一。那时候,最流行的春运交通工具是绿皮火车,时速在100km/h 左右,回家的路途显得很漫长。长时间的旅途中,更熬人的是拥挤的车厢和月台。
据广州车站客运车间主任朱海滨回忆,绿皮火车旁边的月台上随处可见背着扁担、拎着编织袋的旅客,他们有的从车窗翻进车厢,有的躺在车座底下。车厢里的空间也不富裕,“抬起右脚,放下来就没位置,挠挠痒、抬起来,那个位置就没了。”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春节回家的旅程也逐渐缩短。
1990年9月5日,中国制造的第一列全空调旅客列车投入使用。“绿皮车”逐渐由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车替代。车上开始有了贩卖食物饮料的小推车,还有统一提供的热水,要坐二三十小时火车的乘客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2000年以后,春运坐飞机回家不再是一个奢侈的选择。“从2006年开始,机场春运客流量逐年增加明显,民航人心里面真正有了春运的概念。”提到春运,在2006加入川航重庆飞行部的飞行员何浩有了很深的感受。
2007年4月,一种时速超过200公里的新型列车——“和谐号”动车面世。人们意识到,原来春运坐火车回家,也可以和飞机一样舒服,一样便捷。
2017年6月,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发,时速高达350km/h。回家的旅途多了一份风驰电掣的潇洒,想回家的心少了一份焦虑与等待。
从2010年到2019年,全国铁路春运运送旅客人次从2.3亿增长到超过29亿人次。飞机、高铁、自驾,到拼车、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一起支援越来越壮大的春运大军,让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成为可能。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