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邮政公司招聘考试时政热点:旅游市场,在回暖中蓄势待发
“五一”周边游火热,智慧旅游服务升级,“无预约不旅游”成共识——
旅游市场,在回暖中蓄势待发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今年的“五一”假期是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首个旅游小长假。假日期间,人们旅游消费的热情开始回温。5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特殊时期的旅游市场也催生了旅游新热点、新模式。预约景区门票、带上各类防疫装备成了“五一”假期的出游标配;弹性休假、消费券等政策利好纷纷出台;“云旅游”、智慧景区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在刺激消费和疫情防控上“两手抓”,旅游市场在寒冬之后渐行渐热起来。
1.旅游热度回升:周边游、乡村游受欢迎
“几分钟前飞往三亚的机票还是500元,转眼已经涨到了900多元。”在北京市宣布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后,北京市民郑琦迅速将自己的“五一”出行规划提上日程。在购买机票时,他亲眼见证了出行需求的激增和机票费用的上涨。
在北京市宣布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美团大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景区访问量暴涨199%,是上周同期的2.99倍。以家庭休闲度假为主的环京健康游,意向占比高达57%,出游人数预计超过500万。在“五一”假期,本地游、京津冀周边游成为大多数北京市民首选的旅游模式。
“五一”期间,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景区陆续恢复开放,人们的旅游需求被迅速激发。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五一”假期首日,全国假日旅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国A级旅游景区开放8498家,约占总数的70%,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2319.7万人次。
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各地景区纷纷采取预约制度,严格控制景区流量不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的30%。在湖北武汉,黄鹤楼重新开放后,“五一”首日接待游客量仅1600余人,为去年同期的3%。在甘肃敦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日接待游客不超1万人。与往年游客量相比,四川成都宽窄巷子人流量也明显减少。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本地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周边游、乡村游的“玩法”也在加速创新。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主题游、私家团、“网约导游”等专注体验、休闲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受到青睐。在浙江杭州,网红向导胡娜娜的一日经典讲解“携行江南”,早在“五一”假期前就已经被订满。
甘肃的本地游客们则收获了一个来自家乡的旅游“大礼包”,以室外旅游为主的“五一”小长假九大主题旅游产品在全省各地推出。探丝路风情,品陇原乡愁,纳山川灵气,养健康身心,为本地人游家乡带来多样选择。
全国各地推出的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成为“五一”旅游热点。广东江门开平碉楼景区以侨乡文化、侨乡建筑特色,吸引了大批省内游客前往观光游览;湖南浏阳高坪镇举行的浏阳河乡村美食文化节,吸引了2.2万多名游客前往高坪看美景品美食。
在各旅游企业提供的“五一”旅游产品中,租车游因为自由、干净、私密的特点,成为恢复最好的旅游业务之一。广东、浙江、江苏则成为自由行与租车最热门的省份。数据显示,在携程平台,租车订单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0%。在上海,一些房车租赁公司的订单在“五一”假期前就已经全部售罄。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以居住地市区和周边为半径的出游方式不会只存在于“五一”期间,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出游趋势。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周边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多游客出行会选择自驾,或者在周边的乡村体验一些休闲活动。对广大游客来说,这是选择范围更宽的表现。过去说旅游,是去景区看山看水看风景,但现在人们外出旅游是体验不一样的美好生活,包括到景区、民宿去度假,走亲串友,休闲观光,选择更加多元了。
2.扶持政策“出炉”:弹性休假、消费券刺激市场回温
“今日预约已满,请预约其他日期。”在这个“五一”假期,国内景区已经开启预约模式,然而许多想要出游的人们发现,景区预约“一票难求”。
4月29日,故宫博物院发布公告称,自5月1日起有序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每日限流5000人。“五一”假期开始前,故宫5月1日至5日的门票就已全部售罄。
“五一”期间旅游市场的回温表明,随着疫情状况逐渐好转,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行业有序复工复产需要提上日程。日前,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恢复振兴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推行周末2.5天弹性休假,满足环京津周末、小长假微度假市场需求。江苏南京、安徽省、湖北利川、四川省等多地也相继推出“假期+消费”模式拉动消费,提出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或是鼓励带薪休假与“五一”劳动节、端午节等小长假连休。
每周2.5天弹性休假制度的提出引发了广泛热议。有网友表示“周五多放半天假是很有必要的,还能促进消费”,也有网友认为,这一政策在具体落实中还需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假期薪资发放标准等一系列难题。
“由原来的2天向2.5天消费模式转化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晚上的消费时间。晚间可能比白天更能拉动消费,因为消费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为付表示,有一定的资金,加上宽裕的时间,则可以起到拉动消费的作用。
除了闲暇,能否真正拉动旅游消费还要看人们是否有“闲钱”和“闲心”。戴斌指出,旅游消费的形成,需要可自由支配收入、时间以及旅游消费意愿相结合,缺一不可。同时,推动旅游消费需要政策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在河南省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的若干意见》中,除了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外,还指出要针对餐饮娱乐、文化旅游、住宿、体育健身、商业零售等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领域或行业,发放电子消费券,采取多种促进消费措施,扩大消费市场。在山东,从4月25日起,省市县三级已落实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38亿元,补贴范围涵盖文创产品、文艺演出、旅游景区、特色旅游路线等20多个领域。目前,湖北武汉、广东珠海、云南昆明等多地居民已经领到了当地发放的旅游消费券。
“使用旅游消费券以来,景区接待量每天都稳步增长,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增长大约70%左右,景区也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增加新项目吸引游客。”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景区营销部主任毛红军说,自发放第一期两万张消费券以来,乌鲁木齐市已带动近十万游客旅游消费,景区人气明显提升。
各地发放旅游消费券以来,旅游经济恢复效果显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认为,从居民消费能力角度来看,发放消费券实际上相当于提高了持券者的可支配收入,使得持券者的预算约束曲线向外移动,增强了其消费能力,这种“收入效应”会使得消费者增加现期消费。
3.旅游产品创新:“云旅游”、智慧景区服务升级
虽然国内许多景点已经陆续开放,游客线下游览也逐渐回温,在今年“五一”期间,“云旅游”作为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模式,依然保持了很高热度。“五一”期间,江苏南京夫子庙通过5G、大数据等新兴前沿技术,整合全区文商旅资源,通过多部手机同频直播的方式,助力推广和扶持重点商家、老字号品牌发展。据统计,5月1日至5月3日,在各平台每天观看南京夫子庙直播的人次均超过7万人,超过景区实地游览人数。
在疫情防控期间,“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探索的新业态走进公众视野。在“五一”假期,通过直播“云赏景”“云逛博物馆”受到了许多无法出行的居家“游客”欢迎。
“数据显示,周边游热度已经开始恢复,但是许多人对跨省的中长途旅行还持观望态度。旅游直播不仅能为用户推荐周边好玩的景点,也可以让用户在无须跨省、跨国旅游的情况下,足不出户就逛遍全球,提前了解心仪的目的地,并在平台上参与旅行玩乐商品的预售。”冯饶说。
随着直播业态的不断发展,“云旅游”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旅游直播不同于游戏、电商直播,后者在室内场景即可完成,旅游直播往往需要实地实景直播才能保证直播效果。这对平台的资源调动能力是一个挑战。”冯饶表示,旅游直播需要从旅行玩乐内容出发,与合作伙伴、旅游达人一起策划内容,设置互动环节,推出深度体验类旅游直播内容。
随着国内疫情好转,“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已经开始有序恢复开放。各地酒店、民宿等旅游商家复工率稳步提升。一方面,景区、商家复工率高,安全措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推进“云旅游”、打造智慧景区等安全旅游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发展。
在“五一”假期首日,云南省级全域旅游智慧化平台“游云南”App新版本上线。通过最新优化的直播功能,省内外游客可以通过1400余路直播流“云”游云南。在疫情防控要求下,云南多处景点除了做好游览预约、限流等防控措施确保景区有序开放之外,还将游览搬到线上,满足了更多游客的游览需求。
疫情防控的特殊要求推动了各省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脚步的不断加速。日前,贵州省推出“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整合了大数据、5G直播、新零售、区块链等多项前沿科技,通过全省一个二维码,解决游客在贵州“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助力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新疆天山天池、那拉提等景区也充分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推动“非接触式服务”。“五一”期间,“游山西”App也进入试运行阶段,山西省内所有旅游产品和服务在山西智慧旅游云平台上线上云,提升了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的智能化水平。
在湖北武汉黄鹤楼、广西崇左德天跨国瀑布、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近百家景区,则应用了“景区智慧云平台”整合方案。从景区购票、入园、游玩到售后,实现了“全渠道、全场景、全业态”管理。实名预约、智能测温、人脸识别、分时入园等手段,不仅提高了游客游玩安全性,还推动了景区运营的智能化提升。携程副总裁、全球玩乐平台CEO喻晓江认为,我国景区实现在线预约制、进行智慧化升级已刻不容缓,这应该成为中国旅游行业“新基建”的重要部分。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7日 15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