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邮政公司招聘考试行测辅导: 文章阅读(724)
①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是提出理论,并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如果假设被实验证伪,这个理论就得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变,或者被一个新理论所取代。
②科学中有很多理论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它们被称为“公理”。我们不大可能在某一天发现,血液不是循环的,或者地球并没有在环日轨道上。
③这些 的事实并不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假说,它们也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感兴趣。
④科学家们总是更强调未知的事情而非已知事物。为了推进知识的进步,科学家们必须一直身处已知的前沿。当然,这里是很多事情都不确定的地方,但科学进步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即试图在已知的前沿减少不确定性。
⑤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当科学家通过观察法证伪一个理论或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将先前用以建立旧理论的事实全都扔到一边。
⑥相反,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还能够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
⑦科普作家在一篇题为《错误的相对性》的文章中谈到我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是如何完善的。
⑧他首先提醒我们,不要以为“地球是平的”这一古老信念是愚蠢的,在平原上(大部分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平原),地球看上去相当平坦。应该试着对不同的理论进行定量的比较,看结果会告诉我们什么。 ⑨“地平理论”说每公里的曲率为0。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很接近真理。
⑩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个世纪,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埃拉托塞尼斯指出,太阳在不同纬度上投射不同长度的影子。根据影子长度不同,他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为2.5万英里,那么这个球体曲率是0.000126度/英里。这个数值非常接近0。
这从0到0.000126的差别解释了为何我们用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放弃“地球是平的”这一观念,并转而相信地球是球状的。
1.1.
根据文意,判断一个新理论能否成立关键要看( )。
A.其能否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
B.其能否证实某些未知事物的属性
C.其能否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
D.其提出的假设能否通过实验的检验
1.2.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真万确
B.不言而喻
C.众所周知
D.言之有理
1.3.
“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因为( )。
A.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B.它们已被一般人所掌握
C.它们不能推动科学进步
D.它们不是科学前沿问题
1.4.
文章提到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意在强调( )。
A.有时需要经过一个世纪的等待才能修正旧理论
B.“地球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很接近真理
C.失之毫厘的数据可能带来大为不同的结论
D.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
1.5.
下列对这篇文章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③/④—⑥/⑦—⑩
B.①/②—④/⑤—⑥/⑦—⑩
C.①—②/③—⑤/⑥—⑩
D.①—④/⑤—⑥/⑦—⑨/⑩
>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著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腕兵法》确有其书。
2.1.>唐代杜牧对《孙子兵法》的观点是
A.现存版本是根据原著缩减而成的
B.是由多位作者合著而成的
C.是后人以孙膑的名义写成的
D.前部分由孙武完成,孙膑完成后续成书工作
2.2.>关于《孙子兵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曾经失传上千年
B.班固称其为《吴孙子》
C.作者生活于战国时期
D.魏晋之后的史书中已无相关记载
2.3.>银雀山汉墓竹简不能用来证明:
A.《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
B.司马迁相关记载的可靠性
C.《孙膑兵法》是否确有其书
D.孙武、孙膑是否为同一人
2.4.>根据本文,确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年代依据的是:
A.书写文字
B.陵墓特征
C.陪葬物品
D.简册特征
2.5.>最适合本文的标题是:
A.银雀山汉墓整理出土大批竹简
B.银雀山汉墓竹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C.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的发现和破译
D.20世纪的考古大发现——银雀山汉墓竹简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一段“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可知D项正确。
A项的“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是实现科学进步的一个环节。B项“证明未知事物的属性”在文章中没有提及。C项,“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是科学家的兴趣关注点,并不能判断新理论是否成立。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填空。
根据前后文,这里应该填入与“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相近意思的词语,表达这一事实大家普遍知道,不会轻易改变的意思。只有“众所周知”最符合要求。
A项“千真万确”侧重真实性,与“事实”语意重复。B项“不言而喻”形容事理极其显明,无须解释。D项“言之有理”指说的话有道理。都不能与“事实”搭配。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A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③段“它们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可知“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是因为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从行文脉络来看,文章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是对第⑤⑥段的例证。这两段主要是说“新理论要能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和不能解释的事实”,显然“地平理论”是旧理论。因此这一过程就是为了说明新理论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B项符合要求。
A项的“一个世纪”是对第⑩段内容的错误理解。B项强调旧理论,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C项侧重强调小数据带来的大不同,与主旨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从文章的表达手法上可以将文段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第①—⑥段是第一部分,表达手法是讲道理。第⑦—⑩段属于摆事实。第一部分的内容又可分为三小部分。结构为“总—分—分”,第①段是总,是讲理论是如何提出并得以验证,第②—④段讲科学家如何发现新的理论,第⑤⑥段则是进一步讲如何证伪新理论或以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可知,对《孙子兵法》的观点为“在原本上削减而成”,对应选项为A。
2.2.答案: B
解析:
根据原文“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可知,本题选B。
2.3.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可知,B、C、D均有提及,而A项“《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并没有提到,所以不能用来证明。选A项。
2.4.答案: D
解析:
根据原文“这批竹简经过刮削、烤制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可知,评判年代的标准有2个:“样式”与“内容”,归纳即“简册的特征”,所以选D项。
2.5.答案: B
解析:
文段结构层次可分为两部分:关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作者的问题、银雀山汉墓竹简的证据。可知文章核心意思就是:银雀山汉墓竹简证明了孙武与孙膑的存在及二者的关系,选择B。
②科学中有很多理论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它们被称为“公理”。我们不大可能在某一天发现,血液不是循环的,或者地球并没有在环日轨道上。
③这些 的事实并不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假说,它们也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感兴趣。
④科学家们总是更强调未知的事情而非已知事物。为了推进知识的进步,科学家们必须一直身处已知的前沿。当然,这里是很多事情都不确定的地方,但科学进步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即试图在已知的前沿减少不确定性。
⑤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当科学家通过观察法证伪一个理论或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将先前用以建立旧理论的事实全都扔到一边。
⑥相反,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还能够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
⑦科普作家在一篇题为《错误的相对性》的文章中谈到我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是如何完善的。
⑧他首先提醒我们,不要以为“地球是平的”这一古老信念是愚蠢的,在平原上(大部分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平原),地球看上去相当平坦。应该试着对不同的理论进行定量的比较,看结果会告诉我们什么。 ⑨“地平理论”说每公里的曲率为0。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很接近真理。
⑩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个世纪,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埃拉托塞尼斯指出,太阳在不同纬度上投射不同长度的影子。根据影子长度不同,他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为2.5万英里,那么这个球体曲率是0.000126度/英里。这个数值非常接近0。
这从0到0.000126的差别解释了为何我们用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放弃“地球是平的”这一观念,并转而相信地球是球状的。
1.1.
根据文意,判断一个新理论能否成立关键要看( )。
A.其能否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
B.其能否证实某些未知事物的属性
C.其能否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
D.其提出的假设能否通过实验的检验
1.2.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真万确
B.不言而喻
C.众所周知
D.言之有理
1.3.
“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因为( )。
A.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B.它们已被一般人所掌握
C.它们不能推动科学进步
D.它们不是科学前沿问题
1.4.
文章提到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意在强调( )。
A.有时需要经过一个世纪的等待才能修正旧理论
B.“地球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很接近真理
C.失之毫厘的数据可能带来大为不同的结论
D.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
1.5.
下列对这篇文章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③/④—⑥/⑦—⑩
B.①/②—④/⑤—⑥/⑦—⑩
C.①—②/③—⑤/⑥—⑩
D.①—④/⑤—⑥/⑦—⑨/⑩
>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著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腕兵法》确有其书。
2.1.>唐代杜牧对《孙子兵法》的观点是
A.现存版本是根据原著缩减而成的
B.是由多位作者合著而成的
C.是后人以孙膑的名义写成的
D.前部分由孙武完成,孙膑完成后续成书工作
2.2.>关于《孙子兵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曾经失传上千年
B.班固称其为《吴孙子》
C.作者生活于战国时期
D.魏晋之后的史书中已无相关记载
2.3.>银雀山汉墓竹简不能用来证明:
A.《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
B.司马迁相关记载的可靠性
C.《孙膑兵法》是否确有其书
D.孙武、孙膑是否为同一人
2.4.>根据本文,确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年代依据的是:
A.书写文字
B.陵墓特征
C.陪葬物品
D.简册特征
2.5.>最适合本文的标题是:
A.银雀山汉墓整理出土大批竹简
B.银雀山汉墓竹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C.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的发现和破译
D.20世纪的考古大发现——银雀山汉墓竹简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一段“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可知D项正确。
A项的“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是实现科学进步的一个环节。B项“证明未知事物的属性”在文章中没有提及。C项,“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是科学家的兴趣关注点,并不能判断新理论是否成立。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填空。
根据前后文,这里应该填入与“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相近意思的词语,表达这一事实大家普遍知道,不会轻易改变的意思。只有“众所周知”最符合要求。
A项“千真万确”侧重真实性,与“事实”语意重复。B项“不言而喻”形容事理极其显明,无须解释。D项“言之有理”指说的话有道理。都不能与“事实”搭配。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A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③段“它们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可知“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是因为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D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从行文脉络来看,文章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是对第⑤⑥段的例证。这两段主要是说“新理论要能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和不能解释的事实”,显然“地平理论”是旧理论。因此这一过程就是为了说明新理论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B项符合要求。
A项的“一个世纪”是对第⑩段内容的错误理解。B项强调旧理论,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C项侧重强调小数据带来的大不同,与主旨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从文章的表达手法上可以将文段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第①—⑥段是第一部分,表达手法是讲道理。第⑦—⑩段属于摆事实。第一部分的内容又可分为三小部分。结构为“总—分—分”,第①段是总,是讲理论是如何提出并得以验证,第②—④段讲科学家如何发现新的理论,第⑤⑥段则是进一步讲如何证伪新理论或以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可知,对《孙子兵法》的观点为“在原本上削减而成”,对应选项为A。
2.2.答案: B
解析:
根据原文“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可知,本题选B。
2.3.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可知,B、C、D均有提及,而A项“《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并没有提到,所以不能用来证明。选A项。
2.4.答案: D
解析:
根据原文“这批竹简经过刮削、烤制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可知,评判年代的标准有2个:“样式”与“内容”,归纳即“简册的特征”,所以选D项。
2.5.答案: B
解析:
文段结构层次可分为两部分:关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作者的问题、银雀山汉墓竹简的证据。可知文章核心意思就是:银雀山汉墓竹简证明了孙武与孙膑的存在及二者的关系,选择B。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