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21中国邮政公司招聘考试行测辅导:文章阅读(690)

来源: 2020-05-29 22:34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1.
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1.2.
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1.3.
下面不属于朦胧美感的一项是(  )。

A.隔花人远天涯近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学生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

D.(东邻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1.4.
对画线的句子“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在文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B.人应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C.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D.欲望是万恶之源

1.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斑头雁冬天的栖息地与海平面齐平,为了飞到夏繁殖地,斑头雁至少要飞到海拔5000米的高度,才能飞越横亘其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个高度,空气密度大概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鸟通过振动翅膀产生升力,就要消耗更多能量,要更难获得飞行中需要的氧气。然而研究发现,它们通常一天之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这些鸟本可以充分借助白天吹上山脊的南风来减少能量消耗,然而它们却要等到相对平静的夜晚,完全靠体力完成这一飞越。在飞行中,后面的鸟通常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方,形成“人”字队形。关于这种队形,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时,需要找到和穿越几个高海拔的通道。斑头雁一生中会多次迁徙,通常由年长而有经验的斑头雁在前面带路。但为什么鸟要保持人字形,而不是一只紧跟一只?另外,似乎只有斑头雁这种体形较大的鸟才保持队形,小型候鸟成群迁飞时,通常是没有队形的,虽然它们也需要定向。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与速滑团体项目类似。为了减少因克服空气阻力而产生的体能消耗,速滑运动员会以一种紧凑队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依次紧随其后。开路的运动员由于需要克服全部阻力,很容易筋疲力尽,因此他们会轮流在前。与之类似,带路的斑头雁也会不时与后面的鸟换位,但是为什么斑头雁不以直线队形飞行?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上的空气阻力,还需要产生上升力以保持飞行状态。也许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的同伴,虽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空气阻力,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为保持升力而消耗的体能。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推断。飞行中,鸟的翅膀会形成一股涡旋状的循环气流。来自右翅的涡流逆时针旋转,来自左翅的涡流则顺时针旋转,在鸟正后方,两股涡流都是向下的,两侧的气流都是向上的。如果鸟飞在同伴的正后方,则将处在向下的气流中,这会增加维持飞行状态的能耗;当位于同伴的后侧方时,则可利用向上的气流,得到升力。因为鸟的翅膀上下振动,所产生的涡流会随时间、空气不断变化。若想从空气涡流中获益,飞行时所处的位置必须非常精确。有人认为,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只有体型较大的鸟类才以一定队形迁飞,因为鸟拍打翅膀的频率与体型成反比。体型较小的鸟不太可能准确跟踪涡流。

2.1.下列哪项说法被用来反驳第一种观点?(    )。
A.由于迁徙路途遥远,斑头雁一生只会迁徙一次

B.在队伍中领头的斑头雁是年轻而且强壮的公雁

C.体型小的候鸟在迁徙时无需定向也能找到目的地

D.体型小的候鸟在迁徙时往往不会保持固定的队形

2.2.根据本文,速滑团体项目与斑头雁迁徙活动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前者需要不时更换领头者,后者无需更换

B.前者是滑行,后者是飞行,还需维持升力

C.前者追求速度的均衡,后者需迅速提升到某一速度

D.前者需最大程度地克服空气阻力,后者是最大程度地利用

2.3.第4段中的“这一推断”是指(    )。
A.人字队形可最大程度地降低体能消耗

B.直线队形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空气阻力

C.直线队形更有利于斑头雁的迅速迁徙

D.速滑运动模仿了斑头雁迁徙时的队形

2.4.本文主要说明了(    )。
A.斑头雁的迁徙旅程

B.鸟类迁徙时最省力的队形

C.地理环境对迁徏的影响

D.人类从鸟类学到的本领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四段“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可知“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不能完全满足。所以B项“完全满足”表述错误,当选。

同理,根据上句可知A项正确;根据“美感最强烈之点……这一瞬间产生临界点美感”可知C项正确;根据“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解题关键在于要使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B项中“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就是要达到使美感纯化的目的,所以B项完全能作为引文的依据,当选。

A项只能得出朦胧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D项只是从反面推出了朦胧能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同样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C项与“使美感纯化”是并列关系,共同总结了“朦胧”的意义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听课“似懂非懂”,是指没太听明白,好像懂又好像不懂,明显并不是指意境的朦胧,所以不属于朦胧美感,当选。

A项是《西厢记》的唱词,张生暗恋的莺莺就在花丛那端,然而“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无从接近,遥远的天涯比起两人之间的距离来,反倒算是近的了,表达愿望不能达成的寥落和思念的深切。B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指琵琶女曲中声音虽近弱到无,但作者仍能够感受到曲子所蕴含的情调。D项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述女子非常美丽且美的恰到好处,增一分减一分都失色。ABD项都描述了欲望达不到或欣赏美物时的那种临界美感,都属于朦胧美感。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理解。

定位原文,正是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朦胧才能使人产生无尽的美感,倘若欲望被满足了,便会索然无味,又需要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所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就是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A项正确。

B项“设法满足欲望”与文意不符,文章说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CD项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以偏概全,文章开头说“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所以D项错误,当选。

从文章第一段第一、二句可以推断A项正确;文章第四段说“行为科学”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其中论述的主要就是朦胧使人产生持久美感的原因,所以B正确;C项是对最后一段的概括,分析可知也是正确的。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D

解析: 定位文章第2段可知,第一种观点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后文的描述举例中,最后一句提到“小型候鸟成群迁飞时,通常是没有队形的,虽然它们也需要定向”,即说明小型候鸟也定向,却没有队形,很好的否定了首句的观点。D项正确。A、B两项均为无关选项,C项“无需定向”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均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2.2.答案: B

解析: 定位文章第3段可知,第4句指出了速滑团体项目与斑头雁迁徙活动之间的区别,即“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上的空气阻力,还需要产生上升力以保持飞行状态”,匹配选项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均无此意。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3.答案: A

解析: “这一推断”出现在文章的第4自然段开头,那么,根据指代就近原则,就近指代第三段末尾的观点,即“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的同伴……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为保持升力而消耗的体能”,匹配选项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此意。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2.4.答案: B

解析: 该篇文章一共四个自然段,均围绕着“鸟类飞行的‘人字形’队形”来讨论,最后一段揭示出原因,即如此飞行是为了节省体力。由此可知,该文章的主旨是鸟类迁徙时的省力队形。B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