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湘潭教师考试招聘美术科目考点(392)
一、中国画家的写生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山水画中自然生活的地位和作用。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心灵与自然物象发生碰撞,才能绘出感染人的作品。中国画所表现的心灵最深处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的与这无限自然和缥缈太空融为一体的境界。
南朝,最古老的山水画论,由宗炳所著的《山水画序》中着重阐明了“关注生活”的古老创作理念。宗炳所说:“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以巧,则目亦同应,心亦具同,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不单是说阅画人对画的欣赏反馈,更重要的是画家的表达方式。写生山水要写山水之神。
继宗炳之后,王微的《叙画》则又是一篇与之有相近思想的山水画论。王微在《叙画》中提到“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道出了艺术构思和情感精神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没有生活的感受,艺术就不会生动。主观的情感构思是艺术与生活联系的桥梁。
宗炳与王微旨在通过描绘山水的外貌,来发掘感受其内在的精神。所谓道法自然,则是山水写生的根本准则。
宋元时期是中国画发展的高峰。其中,著名山水画大师郭熙所著的传世画论《林原高致》中讲到“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就是说,画家要置身于山水之间,与其建立亲密关系,通过感受印入心灵。用笔墨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写生。
赵孟頫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到处云山是吾师”他的许多山水作品都是游历写生所画。《鹊华秋色图》、《吴越清远图》等都是他的真山水。画中都深刻体现了他自我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明清时期,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山水画发展变缓。但是,当时的著名山水理论家王履,主张以造化为师。他的著作《重为华山图序》中提出“法在华山”的命题。对中国的山水写生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在华山”就是“外师造化”。画华山就要师法华山,这一观点继承了古人“师法自然”的准则。他的另一见解是“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一观点是对前人传统理论中的“应目会心”“师法造化”观点的继承与发挥。注重要面对自然,以造化为师。
“外师造化”是方法,“中得心源”是目的。
中国画作为根本区别于西方绘画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的民族话语体系。虽然同属于具象绘画范畴,但 18世纪前的西方绘画是写实主义的,中国画不是写实,不是再现模拟客观世界,可以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执守写意的传统。写意是中国画所强调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这种艺术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艺术表现手法则体现在意象造型、书法入画和以线造型几个方面。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画家追求意象、表达情感所特有的方式。写意性也是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艺术追求的本质。
中国画的写意性,不仅仅表现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精神,还表现画家的主观意识、精神、审美观、情感。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具有丰富的内容。既有具象的成分,又有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现的客观物象,又有表现的主观意识;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强调主观意识的意志性。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在画家的把握与引导下,通过笔墨表现出来,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自然美,又揭示了画家主观的内心世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