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孔子的学说》 答辩问题及解析
《孔子的学说》 答辩问题及解析
一、简要介绍孔子其人?
【参考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授门徒;这些在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的《五经》。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简述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参考答案】
经济上,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三、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考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四、历史课堂中提问的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针对性原则。
2.可接受性原则。
3.循序渐进性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五、历史课堂中结课的方法有哪几种?(至少三种)
【参考答案】
1.总结归纳
结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突出重点,归结出系统的知识结构。
2.设置悬念
当本节课与下节课有内在联系时,教师可以在课结束时,选择时机设置悬念,使教学在扣人心弦处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课堂练习
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来结束课堂教学,是一种常用的结课方式。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将当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以巩固和运用,又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4.前后呼应
教学结束与起始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照应。呼应的内容包括课题导入时设置的悬念、问题等。
5.课后答疑
新课讲完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然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解决问题。
6.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规律等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