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官”和“匠户”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道工官和匠户,能够正确的评价工官制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史料分析,提高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工官”和“匠户”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
对工官制度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小农经济,依靠豪强地主)
教师引导:今天就走进“工官”和“匠户”制度,看官营手工业又是如何发展的,又具有什么的特点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工官制度的形成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什么是工官制度?
学生回答:在我国古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员通常被称为工官。“工官制度”就是由官员专门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制度。
教师继续设问:既然“工官制度”伴随官营手工业而产生。那么,官营手工业何时产生呢?
学生交流回答:周朝时就有“工商食官”的制度,官府统一管理工商业,形成了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教师补充:从汉武帝时开始,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这种制度以后成为惯例,标志着工官制度的形成。
(二)工官制度的特点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追问:那工官制度出现之后,主要是生产些什么呢?又为谁服务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严格的管理会促使工匠发挥的效益;第二,官营手工业里集中了大量的工匠,这使得官营手工业能够从事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克服个体劳动的狭隘性。第三,工匠在一起劳动,相互探讨技术、展示手艺、推崇技艺,从而也提高了技术水平。
(三)工官制度的评价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在工官制度下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水平很高,那我们该如何评价它呢?
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补充:第一,官工场的经营虽然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但是对朝廷的财政来说,却是一大支出。第二,工官制度下,手工业只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第三,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工艺的传承也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四)匠户制度
教师引导:正如西汉时,除了东西织室外,还设有三服官,专门制作满足皇室消费,工人数千人。大的规模可以保证技艺的高超。而这些从事手工业的人,在古代则被称为“匠户”。明代学者王守仁设计“十家牌法”,关于“匠户”写道:“匠户则云某里甲下某色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学生回答:从中可知匠户管理的形式。
教师追问:匠户的管理一开始就很严格吗?历朝历代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
学生思考后明确: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的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是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接着教师追问:对于中国古代的匠户制度,你如何来评价呢?
教师补充: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的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生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官营手工业的成就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展示。
四、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