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5)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A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杜威
C.福禄贝尔
D.洛克
2.“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日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这体现的是(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活动
3.“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4.史蒂芬,威廉.霍金,ALS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智力超常,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互补性
B.差异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5.孔德说:“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6.我国孔子的“六经”以及古希腊智者派所建立的“三艺”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7.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课程理论的是(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
8.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李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来到了圆明园,在这里,老师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告诉大家勿忘国耻。该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读书指导法
B.参观法
C.情景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9.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比喻“接知如接枝”,这个比喻体现了( )。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C.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辅相成
10.最近晓敏的妈妈很苦恼.晓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每次妈妈说什么她都说会反驳说:“我们老师说了,要怎么怎么样……”,妈妈的话晓敏都不听。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晓敏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1.马卡连柯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3.晓丽在课堂上学习完10个英语单词后,自习课上她通过朗读、书写、编口诀等方式记住这些单词以防止遗忘的发生。此时,晓丽的记忆过程处于( )阶段。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14.琳琳看到同桌小钟由于学习认真努力而得到各科老师的一致好评后也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争取获得老师家长的表扬,这种影响对琳琳来说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直接强化
15.小吴、小李、小赵是三个要好的朋友,三个人在学习上都很认真刻苦.但是三个人对于“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却不太一样。小吴认为自己认真学习是为了得到家人与老师的认可与表扬,小李认为自己好好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小赵认为自己好好学习获得好的成绩而在班级中更有地位。那么,小吴、小李、小赵的学习动机分别是( )。
A.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6.人们通常认为林黛玉最典型的特点是“多愁善感”,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质属于( )。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次要特质
D.中心特质
17.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昭关,因担心被抓回楚国,父仇不能报,一夜之间竟然愁白了头。伍子胥所处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苦闷
C.应激
D.激情
18.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是人格( )的表现。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19.期末考试要到了,甜甜变得特别紧张.每天都睡不好,吃不下,害怕自己考不好,连上课都听不进去,一节课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甜甜的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惧症
20.亮亮最近新换了一个发型.特别想让同学们夸他帅,课堂上每次老师提问的时候,他总是为了让老师叫他,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随后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21.不论教师是否存在,也不论是否有任务存在,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这种属于(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
23.难度较低的试卷区分度较低,难度较高的试卷区分度较高。
24.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25.道德认识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l0分。共40分)
26.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27.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28.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29.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为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然后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
问题:
(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
(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31.材料:
小明是刚转入一中的初一年级学生,他在原学校时成绩优秀,总是班里的第一名,但来到新学校以后,因学习环境不适应,渐渐地,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给小明的打击不小。从此,小明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
问题:
(1)小明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
(2)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洛克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白板说是洛克提出来的。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来源于经验。
2.【知识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品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品性有三种,上品性善,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中品五德有所欠缺,性可善可恶;下品五德都不具备。性恶。
3.【知识点】教育的功能
【答案】A。
【解析】此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当他们登上王位治理天下的时候,都把建立教育感化体制作为非常重要的事务来对待”。这体现教化有利于治理天下,所以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4.【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案】A。
【解析】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霍金,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智力超常,体现的就是互补性。
5.【知识点】教育目的的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孔德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6.【知识点】课程的分类
【答案】A。
【解析】分科课程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孔子的“六经”以及古希腊智者派所建立的“三艺’’都是分科课程。
7.【知识点】课程理论的类型
【答案】A。
【解析】对学科课程论概念的考查。
8.【知识点】教学方法
【答案】B。
【解析】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李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正是用的参观法。
9.【知识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C。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自己的经验即直接经验,别人的知识即间接经验.获取别人的经验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即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10.【知识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B。
【解析】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所以题干中晓敏完全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认为权威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11.【知识点】德育原则
【答案】D。
【解析】马卡连柯这句话表达了平行教育的思想,通过集体教育影响个人,也通过个人教育影响集体。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原则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2.【知识点】感知觉的概念
【答案】A。
【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题干中描述的就是人对苹果味道、颜色、光滑度这些属性所产生的反映。
13.【知识点】记忆的过程
【答案】B。
【解析】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14。【知识点】强化的分类
【答案】C。
【解析】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15.【知识点】奥苏伯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C。
【解析】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16.【知识点】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答案】B。
【解析】奥尔波特认为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多愁善感属于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17.【知识点】情绪状态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常由生活事件所引起,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会导致激情,如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等。另外,违背个体意愿的事件也会引起激情。如题干所示。
18.【知识点】人格的特征
【答案】D。
【解析】人格的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不同人面对挫折与失败最终的结果不同.这是人格的功能性的表现。
19.【知识点】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B。
【解析】考试焦虑主要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20.【知识点】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答案】C。
【解析】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21-【知识点】课堂纪律的分类
【答案】D。
【解析】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二、辨析题
22.【知识点】教育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灭亡而灭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国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23.【知识点】衡量测验质量的指标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区分度是通过试题的难易程度体现出来的。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保证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难度较低或者难度较高的试卷区分度都较低。
24.【知识点】班杜拉关于强化的分类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混淆了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的概念.说法错误。
25.【知识点】德育过程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品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其中,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三、简答题
26.【知识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参考答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7.【知识点】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碍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讲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讲授法的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8.【知识点】学习迁移
【参考答案】
(1)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6)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29.【知识点】教师的劳动特点
【参考答案】
(1)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等三个方面。
(2)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劳动的系统性
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四、材料分析题
30.【知识点】知识学习中直观手段的运用
【参考答案】
(1)林老师的直观教学手段存在如下问题:
①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
首先是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的时间太长.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
②直观教具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首先是标本太小,导致学生无法看清,直观效果难以显现;其次,PPT上的字体颜色与背颜色没有遵循差异律.不能将对象与背景进行有效的区分,致使学生看不清。
③直视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
(2)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②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③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
④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31.【知识点】心理健康
【参考答案】
(1)小明面临的是挫折适应问题。
(2)原因是考试失败。小明一直学习成绩很好,不能够接受这次失败。
(3)可采取的措施:
①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与思想准备;
②帮助小明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
③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
④帮助小明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