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模拟题四答案
一、选择题
1.B解析∶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因此,答案为B。
2.D解析∶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能够促进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因此,答案为D。
3.B解析∶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等非语言的沟通,表达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还可以通过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用准确的言语沟通,平等地与幼儿交流。教师不能使用专业化的言语与幼儿沟通,因为幼儿对专业化的语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者根本理解不了。因此,答案为B。
4.A解析∶直接“教”的方式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而间接“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答案为A。
5.C解析∶承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是现代儿童观即人本位儿童观的基本观点。因此,答案为C。
6.A解析∶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答案为A。
7.D解析∶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其中,幼儿之间的沟通受到他们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的制约,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帮助。因此,答案为D。
8.B解析∶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等。这种观点使我们可以从社会大范围和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待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为B。
9.C解析∶幼儿的学习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影响幼儿学习的主要内部因素。因此,答案为C。
10.C解析∶幼儿在讨论中可以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充分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同时,通过与其他幼儿的讨论,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认识,锻炼思维能力等。因此,答案为C。
11.D解析∶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是否有意义,主要看其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管采用哪种学习方式,如果幼儿不积极主动,不想学习,再好的方式也是无效的。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答案为D。
12.A解析∶教师如何看待儿童,也就是教师坚持什么样的儿童观。因此,答案为A。
13.B解析∶间接的“教”,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在使用间接“教”的方式时,教师主要是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因此,答案为B。
14.C解析∶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教具和实物来进行讲授的方法属于演示法。因此,答案为C。
15.D解析∶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因此,答案为D。
16.C解析∶环境体验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环境体验法可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方面,题干中教师运用了精神环境体验法。因此,答案选C。
17.D解析∶幼儿教师是生活中的妈妈,学习中的老师,游戏中的伙伴。这体现了幼儿教师劳动多重角色的特点。因此,答案选D。
18.A解析∶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在目前条件下,一位成人负责照顾15~20名幼儿是比较合适的。也就是说,比较合适的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因此,答案选A。
19.A解析∶我国IEA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热爱和关心儿童的程度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极大。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幼儿需要温暖和关怀的环境,爱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从而愉快地参加活动和接受教育。因此,答案选A。
20.A解析∶教师难免会有烦恼和痛苦,但作为幼儿教师,如果将一些消极的影响带到幼儿园,带到工作中,就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这种不良情绪给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保持开阔的心胸,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幼儿面前始终保持稳定、良好的情感。因此,答案选A。
21.B解析∶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切忌使用专业术语,应采用日常使用的普通语言与家长交谈,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孩子发展情况时,不要说得过于笼统,而要具体一些。因此,答案选B。
二、填空题
1.教师职责;专业教育工作者;提高全民族素质
2.沟通的能力;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
3.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
4.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
5.社会大范围;幼儿园小范围
6.个体因素与环境;活动
7.幼儿的生理活动
8.直接“教”;间接“教”
9.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
10.促进幼儿小组活动的开展
11.幼儿的自主活动
12.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专业修养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答∶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人的要素之一,他们有着特殊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具体分析如下∶
(1)幼儿教师的地位
根据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和1 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精神,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教师法》、《教育法》为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充分的法律保障。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幼儿教师的奠基性工作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被全社会所认识,幼儿教师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人民的尊敬。
(2)幼儿教师的权利
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
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
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
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3)幼儿教师的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
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
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答∶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力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可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候、任何环节发生。凭借这种能力,教师达到与幼儿的沟通,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有计划地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
(2)沟通的能力
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行为,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①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求教师有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可信赖、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尽可能的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与幼儿打成一片。
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极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这一合作能否取得成功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比如根据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等选择沟通策略,还需要掌握传达信息的技巧。
③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幼儿之间的沟通受到他们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的制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帮助。但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就难以达到目的。
(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
小组活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助于幼儿之间更多地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有助于幼儿更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别人的看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民主态度和发展自律等等。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就由纯粹的教授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组织小组活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①分组能力。分组是小组活动的第一步,分组的质量对活动的进行影响很大。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
②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每个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上。它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指导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第二,指导必须了解幼儿,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三,灵活地改变教师的角色,灵活地改变指导方法。
关于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除以上提出的观察、沟通、组织小组活动等能力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能力,如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等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3.如何理解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社会大范围来看
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尽管幼儿年幼弱小,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一平等关系。这种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幼儿园所有人际关系中首要而基本的关系,是幼儿和教师相互关系的基础。因此,在教育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反对专制的教师中心。
(2)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
在幼儿园里,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社会保障幼儿地位和权利的责任具体化为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教师成为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等权利最主要的维护者,幼儿则是被保护者;教师作为成熟的社会成员,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教育者,幼儿是身心均不成熟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是受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幼儿又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不认识到这_点会导致教师的失职,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上述教师与幼儿关系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前一个方面要求教师尊重幼儿;后一个方面则要求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只有尊重幼儿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培养“人”的教育;而离开了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尊重幼儿又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将这两个侧面加以最恰当地综合,是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关键。
4.简要分析教师直接“教”的优点与缺点。
答∶教师直接“教”是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的教育方式。直接“教”的教育方式既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教”的优点
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1)幼儿的活动的作用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
(2)幼儿活动的分类
幼儿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内部工作”特别艰巨。家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需要。
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内部工作”。幼儿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做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等。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幼儿的心理活动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性格多种多样,兴趣各不相同;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幼儿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前者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后者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
内部活动(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两者割裂开。
6.人际交往活动对幼儿的作用有哪些?
答∶人际交往活动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人际交往对幼儿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
在家庭或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家长、其他幼儿等结成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幼儿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变化,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儿子(女儿)、在老师面前是学生、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互相是同伴。这种变化使幼儿初步认识到社会角色的多重性,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相互关系,逐渐了解各种角色相应的责任、态度、行为准则,逐步学会在与人交往时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等。这样,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意识就逐步发展起来,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2)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
幼儿的社会知识是通过与人交往而获得的。社会的信息主要通过家长或教师的过滤再传递给幼儿,社会的文化、道德、约定俗成的规则、标准等,都需要成人的讲解和传授,即使是幼儿的实物操作活动,成人适时、适当的指导对幼儿经验的拓深与扩展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幼儿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也是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二三十个幼儿在一起,带来二三十个家庭的不同经验,幼儿相互交谈所见所闻,相互比较模仿,游戏中相互启发影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
(3)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
家庭、幼儿园是幼儿的小社会,幼儿在其中既实实在在地生活,又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情感的、知识技能的、态度的准备,为一生的生活打下基础。如在幼儿园中与教师、幼儿交往的愉快体验,在交往中习得的合作、解决冲突、语言交流、相互沟通等经验和技能,不仅能使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过得愉快,而且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受益无穷。幼儿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完成父母给予的任务,在幼儿园里积极地参与集体的活动、关心帮助别人,由此形成的初步责任感、独立性、主动参与精神、助人为乐精神以及劳动技能等,正是今后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素质。
7.简述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答∶实物操作活动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
当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物体的形状时,他亲眼看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享受到作一个行动主体操作物体的欢乐。这一切极有利于幼儿发展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其主体能动性。
(2)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幼儿尚处在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与操作实物的动作分不开。为了进行思维,幼儿需要面前有容易操作的物体,实物操作活动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个需要。在与物体反复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幼儿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实物操作活动中,语言帮助幼儿把动作操作转化到头脑中进行。常常看到小班幼儿边说边做,进行“有声思维”,到了大班后默默地有顺序地做,头脑中进行“无声思维”,思维就在活动中发展起来了。
(3)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实物操作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总是和思维的内容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实物操作活动在发展幼儿认知结构的同时,也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源泉。幼儿缺乏经验,很难仅凭抽象思考来认识事物,也很难仅听成人的言语讲解来理解事物问的规律和联系。所以,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获得物理知识(如物体的硬度、温度的高低等可以用感觉器官摸到、闻到、看到、听到的各种关于物体的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数学知识、逻辑知识等)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8.在幼儿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有哪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1)在幼儿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
①真诚。即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的面具,而勇于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以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人的真正面目,来面对儿童,无所躲避,更不必掩饰。
②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他们充分地探索与自我发现的机会,这是他们应得的权利,只有教师不以评判的态度来对待儿童,只有当儿童有了最大的安全感时,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③深切的了解。良好的学习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深切真诚的了解,才可能产生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给予他们以温暖和鼓励,并真诚地热爱他们。
(2)在幼儿教育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
①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会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教师要以亲切的面部表情,和蔼可亲的语气同幼儿进行交谈。而且对于新人园的幼儿要尽力帮助他们熟悉幼儿园。
②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中小班幼儿往往因为发展的不成熟,对于友谊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楚,有些幼儿更是把和蔼可亲、软弱可欺混为一谈。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不要以硬克硬,而是要让幼儿首先分清这两个词的内在含义,而且还要幼儿对自己的言行负起必要的责任。
③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感情是双向的,只有一方的付出是得不到真正的感情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教师与幼儿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支持,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良好师生关系。
在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的“主要责任者”是教师、保育员与幼儿,但也包括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只有所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团结起来,保教结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9.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
答∶教师与幼儿主要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具体分析如下∶
(1)非言语的沟通
在幼儿园教育中,这一沟通方式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幼儿来说,动作比语言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流、看着幼儿的眼睛倾听他们说话的态度等等,远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肯定;二是幼儿需要教师的身体接触。心理学实验表明,身体肌肤的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到温暖、安全、消除紧张等。非言语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另外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也是沟通的重要途径。
(2)言语的沟通
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与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当然,最需要的是教师对幼儿的爱、想理解幼儿的那份渴望。
要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最根本的是教师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并真正地面向全体幼儿。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技能是必要的,主要有引发交谈的技能;倾听的技能;扩展谈话的技能;面向全体、注意差异、有针对性的谈话技能和结束交谈的技能。
总之,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求教师有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可信赖、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与幼儿打成一片。
四、论述题
1.试述促进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策略。
答∶促进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相互作用的策略,就是让教师和幼儿有更多的、有效的相互影响和沟通的办法,就是让教师“教”得更有效、让幼儿“学”得更好的办法。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当是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的一方。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无论是直接“教”还是间接“教”,教师都始终控制着教育过程的方向,引导幼儿向着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是学习主体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通过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引发和促进幼儿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
(2)直接“教”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为改变教师单方面讲、幼儿只用耳朵听的单一模式,应使用启发式,多给幼儿发表意见、提问、师生讨论的时间;注意根据幼儿的反馈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自己的教育行为等等。由于集体上课的形式不容易创造足够的幼儿参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必须多利用小组、个别活动,多利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大量机会,与幼儿相互接触、一对一交往。
②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为改变偏重言语讲授,教师应当重视使用非言语的身体动作、表情等,如对幼儿点点头肯定、拍拍肩鼓励、微笑以示赞赏等;多使用简单有趣的直观教具和材料,教师具体形象地演示要和幼儿的动手操作相互配合,而不是教师做、幼儿看;导人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多种游戏活动,让幼儿除听之外,能有操作、练习、模仿、实践的机会,通过看看、说说、做做、玩玩、消化、理解所学的问接知识,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仅仅靠作业课上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
③重视情感效应。幼儿是否听教师的话,是否专心上课,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态度是重要的因素。幼儿不喜欢某个老师,是决不会好好听这位老师讲什么的。幼儿如果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鼓励、表扬,其学习情绪、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损害。
④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直接上课的方式往往集体进行,幼儿人数多,使教师顾及不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只能大一统地“教”。但是,幼儿极大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与每个个体有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作用方式,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因此,必须改变过多地使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如让能力不同的幼儿分组或个别学习,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同一学习,或给他们安排不同难度的任务;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幼儿能按自己喜好自主选择适合的活动等。
⑤重视随机地“教”。直接“教”的方式决不是只限于在正规的场合、在作业课上,灵活地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进行自然地、有针对性地“教”,往往更切合幼儿的实际,更容易进行个别教育。
⑥直接“教”和间接“教”相结合。直接“教”和间接“教”都各有利弊,而两者的优缺点恰恰可以互补,因此两种方式应当结合起来使用。另外,在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不断地交替出现,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由于这两种学习的性质不同,教师只有把直接“教”与间接“教”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
2.如何正确理解幼儿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答∶幼儿的“学”包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具体理解如下∶
(1)对“接受学习”的理解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在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时,与之相应的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今后学校学习的主要方式。如果教师能按照幼儿的身心特点来讲课,能让幼儿发挥主体性,学得有兴趣,能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积极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话,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把“教师讲、幼儿听”笼而统之地斥为机械灌输的说法是不对的。不过,对幼儿来说,这种方式不应当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2)对发现学习的理解
“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在教师间接“教”的时候,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在幼儿期,这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等。这些对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师像传授知识那样“教会”,只能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会”。但是,正如“接受学习”不一定是被动的一样,“发现学习”也不一定就是有意义的,它也可能变成机械地、盲目地尝试。如果幼儿在活动中完全没有积极的思维分析活动出现的话,也没有什么意义。
总之,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是教师能否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而不在于用哪种学习方式。教师应当根据需要,该直接教的就直接教,该让幼儿自己探索的就让幼儿去探索。强制灌输下的接受学习和放任自流下的发现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3.试述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的教育观。
答∶为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主体
过去人们认为,儿童只是幼儿教育的客体,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对象,现在必须指出的是,儿童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或同一性,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复杂和独特。教师既要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儿童这一客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教师也要对儿童有统一的教育要求,这些要求也要与儿童个性特点相结合,兼顾儿童个人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可忽视儿童的个别特点,机械统一。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德、体、智、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儿童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幼儿教育要全面促进这一动态过程的方方面面的发展,而不可顾此失彼、重教轻育、重智轻德或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当然,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先天遗传素质或个人潜能所致,可因人而异地实施有所侧重的教育,即力求在“均衡中突出重点”,而不是机械地、死板地、生硬地要求“一碗水端平”。
(3)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身心发展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发展适宜性”这一概念要求我们重视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采用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宜并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幼儿教育不应该“小学化”,更不能成人化。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各幼儿园要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形式贯穿在儿童一日生活之中,同时也要开展观察、散步、上课、娱乐、体育、劳动、自由活动等多种活动,不能让上课成为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在组织各种活动中要做到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方法相结合,并提倡小组活动方式,这样做既可以使全体幼儿得到发展,同时也照顾到个别儿童,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各幼儿园要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以游戏为主”的基本原则,做到“教育活动游戏化”和“游戏化教育活动”。让儿童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而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活动可以是摆弄、操作、观察、实验等,在这些活动中,儿童通过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以发展儿童的智力,增长知识;也可以是与人的交往,这种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教育要想取得积极的、巩固的教育成效,就必须取得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吸收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对儿童共同进行教育,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4.试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答∶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心理品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①教师有执著的事业心。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中,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严重的甚至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所以教师应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
②自信、自尊。自信和自尊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基础,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会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使幼儿学习到这个榜样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意志坚强。孩子的心灵脆弱和敏感,教师要时刻保持开阔的心胸,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④聪慧的认知能力。幼儿教师应该是心灵聪慧,具备良好的任职,有超敏感的反应能力。
⑤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教师应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改革。
⑥合作精神和能力。教育孩子的工作本身就需要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齐心协力为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影响,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⑦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幼儿虽小,但也喜欢形象。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举手投足和仪表穿着都要注意。
(2)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①爱心。爱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爱心和“教育爱”。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这种爱心来自受到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也来自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幼儿教师的爱是构成师德的核心部分。
第二,爱心和童心。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心灵的桥梁,一个失去童心的教师,就不可能了解儿童的心理,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应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在与儿童平等的交往中,与幼儿产生情感交流,由此教师的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爱心和尊重儿童。每个儿童都有尊严,作为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幼儿,爱护孩子的自尊心。
第四,爱心和严格要求。教师要有爱心,但不是溺爱,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要坚持一致的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
②观察力。观察力一般分有计划的观察能力和随机观察能力。在计划的观察能力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从而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做到因人施教。随机观察能力指教师事先没有计划,在一日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对随时随地发生的事件的观察。
⑧沟通能力。沟通是指人际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教师在与儿童的交流中,要注意倾听,交谈时要注意身体姿势,语言要简明,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幼儿了解你的想法。
④组织活动的能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活动的能力,在活动中与儿童进行交流。
⑧科研能力。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中发现课题,开展科研并以科研促教。
⑥写作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多积累素材,提高业务素质。
⑦自学能力。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跟上时代。⑧意外事故的急救喝处理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卫生常识和急救能力,以便更好地担负幼儿教师工作。
此外,在新的世纪,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使用电教设备和制作电教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心理诊断能力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