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2(答案)

来源: 2018-07-28 13:34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2.B

  【解析】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3.B

  【解析】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正强化。

  4.B

  【解析】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难度适中,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过低或过高的任务。

  5.A

  【解析】题干所述是布鲁纳提出的。

  6.C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7.C

  【解析】阅读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8.D

  【解析】每一个问题必须包括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和方法四个成分。

  9.D

  【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10.C

  【解析】略。

 

  11.A

  【解析】程序教学的创始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12.A

  【解析】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

  13.C

  【解析】略。

  14.B

  【解析】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15.A

  【解析】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6.C

  【解析】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7.A

  【解析】略。

  18.B

  【解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源自于学习者自身内部因素,有的源自于外部因素,以此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9.B

  【解析】根据内化概念选B。

  20.D

  【解析】题干是对同感的解释。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BCD

  【解析】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3.ABC

  【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4.AB

  【解析】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5.ABCE

  【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要成分。名称就是用语词来给概念命名;定义是指以语词来描述要领时,明确界定了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特征是指某一类事物所特有的独特属性,也称为关键属性;实例是指概念可知觉的实际例子,具有定义所界定的关键属性的为正例,不具有的为反例。

  6.ABC

  【解析】由操作技能的定义可知ABC选项均对。

  7.ABCD

  【解析】略。

  8.ABCDE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故以上选项均属于道德情感。

  9.ABCD

  【解析】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

  10.ABCDE

  【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三、填空题

  1.教学改革  儿童入学年龄

  2.教师同伴

  3.学龄初期

  4.促进  阻碍

  5.量杯

  6.水平

  7.功能固着

  8.行为规范

  9.心理特征  倾向

  10.心理倾向

  四、名词解释

  1.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2.【答案要点】

  (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3.【答案要点】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4.【答案要点】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个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具体包括年龄、年级、智力和经验。

  第二,概念本身的因素,即概念的类别和概念的属性影响小学生概念的学习。

  第三,教师教学与辅导方面的因素。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