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湖南农信社公共基础知识备考知识点——年龄称谓
湖南农信社的考试一般是一年举行一次,一般情况下是9月中旬出考试公告及招考职位表,10月中下旬笔试。考试内容包含公共基础知识,其中,公基非法部分的考查范围大致包括中特、时政、科技常识、人文常识和国情地理等等。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每年的考查都有变化,所以难度相对还是比较大的。
从这几年的真题来看,在公共基础知识非法律部分我们考查的侧重点,主要是集中在时政、文史常识和科技常识部分,所以今天就为大家讲解一下文化常识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代年龄称谓有很多,在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我们考试当中比较常见的一些。
一、年龄称谓
1.襁褓【qiǎng bǎo】
襁褓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古人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牙牙
牙牙是象声词,指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而用牙牙代指婴儿满周岁。
3.孩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因而用孩提指2--3岁的儿童。
4.垂髫【tiáo】
垂髫原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古人用垂髫代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始龀【chèn】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因而用“始龀”指代七八岁的儿童。
6.黄口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如“黄口小儿”。
7.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8.豆蔻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一般用豆蔻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9.及笄【jī】
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故“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10.束发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1.弱冠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故用“弱冠”代指男子二十岁。
12.花甲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3.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14.耄耋【mào dié】
《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15.期颐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6.《论语·为政》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人为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故“志学”指十五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耳顺之年”指六十岁,“从心之年”指七十岁。
【例题】
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是()
A.而立、知命、从心、耳顺B.弱冠、不惑、知命、花甲
C.志学、弱冠、而立、不惑D.不惑、花甲、从心、期颐
【答案】A。
祝大家备考成功!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