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重点归纳:口腔炎(二)
临床表现
1、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见于1~3岁婴幼儿,无季节性,传染性强。
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等口腔黏膜呈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
全身表现为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常肿大。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
本病应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常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2、溃疡性口腔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
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3、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又称雪口病,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可有渗血。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进食。
一般无全身症状,重症时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拒食、吞咽困难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