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概念: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外感温热或燥热之邪煎灼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或五志化火耗伤津液;或大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耗伤津液;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而伤津;或体虚津液生成不足,或久病耗伤等,致使津液亏耗而发病。
表现:伤津为主,可见口渴引饮,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甚则转筋等症。伤液为主,则可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欲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其则动风而见肉陶,手足震颤、蠕动等症。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概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滞留于某一局部,导致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为汗、尿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于体内,或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的输泄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多由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或肺失宣降;或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或肾的蒸化功能减退;或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气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
表现: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三:一是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腻等症。二是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发作恶心呕吐;痰浊上犯,清窍不利,则眩晕昏冒; 痰气凝结于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若饮邪为病,则可见饮停胸胁,发为“悬饮”;饮留于肺,发为“支饮”等病证。 三是水液贮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则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贮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
表现: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则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以致清气不浊气不降,则可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导致经脉气血阻则可见肢体沉重胀痛等症。
2.气随津脱
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表现:气脱则全身机能突然衰竭,可见面色苍白,神昏晕厥,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甚则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3.津枯血燥
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等所致。
表现:可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皮屑过多等症。
4.津亏血瘀
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大量耗伤津液,致使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阻滞不畅,从而导致血瘀等所致。
表现:多在津液不足基础上,又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症。
5.血瘀水停
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瘀而致气滞,气滞则津停为水等所致。
表现:多在血瘀基础上,兼见下肢、面目浮肿等症。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