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点(2)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2011)
1.总则
1.1 熟悉EIA工作程序
EIA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工作为:⑴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EP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EIA文件类型。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识别CP的EIA因素,筛选主要的EIA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EP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工作方案。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开展环境现状评价,各环境要素EI预测与评价、各专题EI分析与评价,并开展公众意见调查。⑶EIA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成EI报告书(表)的编制。
1.2 掌握EI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开展EIA工作:⑴依法评价原则。EIA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EP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CP与EP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⑵早期介入原则。EIA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⑶完整性原则。根据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EIA重点。⑷广泛参与原则。EIA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EP管理部门的意见。
1.3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CP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CP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CP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需根据CP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CP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调查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CP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EP要求。
1.5 掌握EI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
⑴EI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CP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EI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⑵评价因子筛选。依据EI因素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EP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EI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征。
1.6 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
⑴EIA工作等级的划分。CP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EI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⑵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等。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③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⑶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 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1.7 熟悉EIA范围的确定原则
按各专项EIA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专项EIA技术导则的,根据CP可能影响范围确定EIA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1.8 熟悉EIA标准的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1.9 了解EIA方法的选取要求
EI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CP特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主要方法: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背景值)时,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
2. CP工程分析
2.1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
(1)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2)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对CP的规划、可研和初设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EIA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3)结合CP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CPEI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此外,(4)还要贯彻执行我国EP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产业、能源、土地利用、环境技术、节约用水要求及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原则等政策)。(5)应在对CP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2.2 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特点:⑴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⑵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⑶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⑷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CP。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态考虑,计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EP措施。⑸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CP。
2.3 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全部组成,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⑴工程基本数据。CP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 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及总投资等。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 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改扩建及异地搬迁CP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 EP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⑵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包含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产生浓度、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分析CP存在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⑶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CP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特征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CP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影响以及长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⑷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CP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⑸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