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点(3)
4.EI预测与评价
4.1 掌握EI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⑴对CP的EI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EP要求而定。⑵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映CP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类。⑶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的和在建的CP同类污染物EI的叠加。⑷对于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应结合当地环境整治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4.2 熟悉常用的EI预测评价方法
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特点:①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应首先考虑。②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③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④专业判断法,定性的反映CP的EI(如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
4.3 熟悉EI预测与评价的内容
⑴CP的EI,按照CP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EI。还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EI。⑵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EI预测。⑶应预测CP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EI。⑷应进行CP服务期满的EIA,并提出EP措施。⑸进行EIA时,应考虑环境对CP影响的承载能力。⑹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贮存,存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险(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CP,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⑺分析所采用的EI预测方法的适用性。
考虑两个时段: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净化能力最低)和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
5.社会EI评价
对人口和社会设施的影响
5.1 熟悉社会EIA的内容: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讯)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5.2 了解筛选社会EIA因子的要求:在收集反映社会EI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筛选出社会EIA因子,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评价因子的变化。
5.3 了解社会EI分析的要求:分析正面和负面的社会EI,并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6.公众参与
6.1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
⑴全过程参与,即公众参与应贯穿于EIA工作的全过程中。涉密的CP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⑵充分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参与对象应包括可能受到CP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居民、专家和公众等。⑶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采取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及其他形式在内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征求有关团体、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6.2 了解CP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
在公众知情的情况下开展,应告知公众CP的有关信息,包括CP概况、主要的EI、影响范围和程度、预计的环境风险和后果,以及拟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和效果等。
6.3 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处理要求
按"有关团体、专家、公众"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对每一类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回答采纳或不采纳并说明理由。
7.熟悉EP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的要求
⑴明确拟采取的具体EP措施;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可行性,如不能满足要求应提出必要的补充EP措施要求;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施工期的EP措施。⑵结合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相关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 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按工程实施不同时段,分别列出相应的EP工程内容,并分析合理性。⑶给出各项EP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和EP设施分阶段验收一览表。
8.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⑴应按CP建设和运营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监测计划及CP不同阶段的竣工EP验收目标。⑵结合CP影响特征,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以及社会EI等方面的跟踪监测计划。⑶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CP还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
9.清洁生产分析与循环经济
9.1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⑴国家已发布行业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技术指南的CP,应按所发布的规定内容和指标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必要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与建议。⑵国家未发布行业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技术指南的CP,结合行业及工程特点,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2 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从企业、区域或行业等不同层次,进行循环经济分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废物处置途径。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10.1 了解CP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在CP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0.2 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⑴根据国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要求和地方EP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指标,分析CP污染物排放是否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并提出CP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所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⑵必要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
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应从CP产生的正负两方面EI,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算CP所引起EI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CP的费用-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CP环境可行性的依据之一。
从环境因素、资源类别、社会文化等方面筛选需要或者可能进行经济评价的环境影响因子,对量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并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CP的经济分析。
12.方案比选
12.1 熟悉同一CP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从EP角度进行比选。
12.2 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重点进行选址或选线、工艺、规模、EI、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比选。
12.3 了解不同评价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对于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CP进展阶段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给出推荐方案,并结合比选结果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12.了解EIA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⑴EIA文件应概括地反映EIA的全部工作,环境现状调查应全面、深入,主要环境问题应阐述清楚,重点应突出,论点应明确,EP措施应可行、有效,评价结论应明确。⑵文字应简洁、准确,文本应规范,计量单位应标准化,数据应可靠,资料应翔实,并尽量采用能反映需求信息的图表和照片。⑶资料表述应清楚,利于阅读和审查,相关数据、应用模式须编入附录,并说明引用来源;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注意时效性,并列出目录。⑷跨行业CP的EIA,或评价内容较多时,其EI报告书中各专项评价根据需要可繁可简,必要时,其重点专项评价应另编专项评价分报告,特殊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报告。
专项设置内容
污染影响为主的CP: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公众参与、评价结论与建议等专题。
生态影响为主的CP: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珍稀动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
EI报告书的编制内容:⑴前言,简要说明CP的特点、EIA的工作过程、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EI 报告书的主要结论。⑵总则。阐述编制依据,明确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⑶CP概况与工程分析。⑷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⑸EI预测与评价,包括预测时段、预测范围、内容、方法、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⑹社会EI评价。⑺环境风险评价。⑻EP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⑼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⑾EI经济损益分析。⑿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⒀公众意见调查。⒁方案比选。⒂EIA结论。⒃附录与附件。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