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8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点(5)

来源: 2018-02-20 15:55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现场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现有监测资料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 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3.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

 

  监测因子:⑴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⑵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⑶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监测制度:⑴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⑵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⑶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征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⑷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h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8h浓度值,二级、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4h浓度值。

 

  3.2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要求

 

  监测布点要求 ⑴设置依据:根据①项目的规模和性质,②地形复杂性,③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⑵监测点位数: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二级,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若评价范围内己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⑶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⑷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⑴一级评价项目①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º,至少在约0º、45º、90º、135º、180º、225º、270º、315º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②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⑵二级评价项目①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º,至少在约0º、90º、180º、270º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具体监测点位要求同上。②如需要进行二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⑶三级评价项目①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º,至少在约0º、180º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各个监测点要求同上。②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⑷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⑸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 30º;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º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同步气象资料:同步收集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3.3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⑴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100%

 

  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4.1 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⑴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的影响因素:①项目的评价等级;②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③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④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⑵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⑶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⑷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4.2 了解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⑴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①评价范围< 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评价范围>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⑵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 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②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⑶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若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4.3 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⑴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⑵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②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补充地面气象观测。⑶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4.4 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⑴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⑵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总云量、低云量。⑶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⑴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北京时间08)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⑵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

 

  4.5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⑴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⑵观测期限: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⑶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⑷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⑸观测数据的应用: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4.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1)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2)风速。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

 

  (3)风向、风频。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在模式计算中,若给静风风速赋一固定值,应同时分配静风一个风向,可利用静风前后的观测资料的风向进行插值或在气象资料比较完整,即日观测次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利用静风前一次的观测资料中的风向作为当前静风风向。

 

  (4)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度左右,对于以十六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