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点(7)
点击查看:2018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点汇总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1.评价等级 掌握地面水EIA工作级别的划分
划分依据:①CP的污水排放量、②污水水质复杂程度、③受纳水域的规模、④受纳水域对水质要求。
★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⑴污水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污水排放量5个档次:①≥20000②[10000,20000)③[5000,10000)④[1000,5000)⑤[200,1000)。(单位:m3/d)
⑵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⑶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可根据我国南、北方以及干旱、湿润地区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项目
名 称
说 明
污染
物
类型
持久性污染物
包括在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如Cu、Pb、Zn、Cd和有机氯农药。
非持久性污染物
如易降解有机物,挥发本酚等
酸和碱
以pH值表示
热污染
以温度表示
污水
水质
复杂
程度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只含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10,或只含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7
水域
规模
河流与河口
大河
流量≥150m3/s(按CP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
中河
流量为15~150m3/s
小河
流量< 15m3/s
湖泊和水库
当平均水深≥10m时(枯水期)
大湖(库)
水面面积≥25km2(枯水期)
中湖(库)
水面面积为2.5~25km2
小湖(库)
水面面积< 2.5km2
当平均水深< 10m时(枯水期)
大湖(库)
水面面积≥50km2
中湖(库)
水面面积为5~50km2
小湖(库)
水面面积< 5km2
2.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
2.1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⑴应能包括CP对周围地面水EI较显著的区域。⑵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⑶河流,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⑷湖泊、水库、海湾,需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
2.2熟悉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
环境现状调查时期的要求:环境现状调查时期与水期(潮期)的划分相对应。⑴河流、河口、湖(库)按丰、平、枯水期划分。⑵海湾按大、小潮期划分。⑶北方地区可以划分冰封期和非冰封期。【注】⑴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⑵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2.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与内容
1)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⑴方法:应尽量向有关的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水文调查(测量)与水质调查(监测),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⑵时期: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它时期可进行补充调查。⑶内容: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EI预测方法密切相关。在采用数学模式时应根据所选用的预测模式及应输入的水文特征值和环境水力学参数(迁移、扩散及混合系数等水质模式参数)的需要决定其内容。⑷频次: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进行,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和天数不要求完全相同,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和环境力学参数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
2)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
⑴河流: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主要有:丰、平、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横断面、纵断面(坡度)、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封冻、解冻等现象。在采用河流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时,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规模按照河流常用水质数学模式、河流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系及其变化特点。
⑵感潮河口:根据评价等级和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在采用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时,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规模照河口常用水质数学模式、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
⑶湖(库):根据评价等级、湖库的规模决定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其中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丰、平、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及稳定时间)等。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的等级及湖库的规模按湖库水质数学模式和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
⑷海湾:根据评价等级及海湾的特点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大小潮循环期间的水流变化、平行于海岸线流动的落潮和涨潮),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内外海水的交换周期等。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根据评价等级及海湾特点按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
2.4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
1)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⑴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测试,⑵繁简程度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CP的关系而略有不同,评价级别较高且现有污染源与CP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
2)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⑴排放特点: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断面位置、排放方向、形式(分散或集中)。⑵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⑶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⑷废(污)水的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水质状况。
2.5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
⑴非点源调查的原则:基本上采用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⑵工业类非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①非点源概况: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面积、形式、堆放地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②非点源的排放方式、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③非点源的排污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化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2.6掌握水质调查时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
⑴水质调查的原则: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⑵水质参数选择的原则。水质参数包括二类:①常规水质参数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所列的pH值、DO、CODMn或CODCr、BOD5、TN或NH3-N、酚、CN-、As、Hg、Cr6+、TP、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②特征水质参数代表CP将来排放的水质。根据CP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CP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减。
2.7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
1)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的原则(取样断面分对照、控制、削减三种类型断面)
⑴水质取样断面设置原则:①调查范围的两端;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④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⑤在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
⑵取样断面上水质取样垂线设置原则:每个断面处按照河宽布设水质取样垂线。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①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1条取样垂线。②大中河:河宽< 50m者,共设2条取样垂线,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1条取样垂线;河宽>50m者,共设3条取样垂线,在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1条取样垂线。③特大河:由于河流过宽,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数,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注】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⑶垂线上水质取样点设置原则:每根垂线上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在1条垂线上,①水深>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1个;②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1个样;③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0.3m,距河底≮0.3m。【注】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深浅,1条垂线上只取1个样,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0.3m。
⑷水样的对待。①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②二、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时,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取1个混合水样;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取1个混合水样。
⑸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d,至少有1d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②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需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每隔6h测一次求平均水温;③一般每天每个水质参数只取一个样,在水质变化很大时,应每间隔一定时间采样一次。
2)河口水质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的原则: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同河流。取样点的布设和水样的对待与河流部分要求相同。
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2d,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每个潮期的调查,均应采集同一天的高、低潮水样;各监测期断面的采样,尽可能同步进行;②2d调查中,要对已选定的所有水质参数取样;③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需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采用每隔4~6h测一次的方法求平均水温。
3)湖泊、水库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设置的原则
⑴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能切实反映湖(库)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如进、出、深、浅水区、岸边区等);取样位置可采用以CP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
⑵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设置:①大中型湖(库):平均水深< 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距湖库底≮0.5m;平均水深≥10m时,首先应找到斜温层。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湖库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②小型湖(库):平均水深< 10m时,水面下0.5m处,并距湖库底≮0.5m设一取样点;平均水深≥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0.5m处各取一个水样。
⑶水样的对待:①小型湖库水深< 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水深≥10m时,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②大中型湖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⑷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d;至少有1d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②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h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
4)海湾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设置的原则
⑴取样位置的布设:主要考虑污水排放量、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在海湾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相应评价等级的调查范围,并能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CP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或方格网布点的方法。
⑵取样点设置:每个位置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水深≤10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且距海底≮0.5m;水深>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且距海底≮0.5m处,分别设取样点。
⑶水样的对待:每个取样位置一般只有一个水样,即在水深>10m时,将两个水深所取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以不进行混合。
⑷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d;②至少有1d在大潮期,另1d在小潮期,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③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④所有水质参数每天在高、低潮时各取样一次;⑤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需预测水温时,每隔2~4h测水温一次。
2.8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的原则
评价水质现状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⑴在文字分析与描述中,有时可采用检出率、超标率等统计值。⑵数学表达式分两种:①单项水质参数评价,简单明了,可以直接了解该水质参数现状与标准的关系,一般均可采用;②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只在调查的水质参数较多时应用。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