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房地产估价师教材<制度与政策-相关知识>第一章第五节城市居住区规划
第五节城市居住区规划
一、居住区及规划布局
居住区及规划布局形式: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住宅组团(二级结构)
居住小区—住宅组团
独立式组团
居住区,城市干道和自然分界线围合,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
居住小区,城市道路和自然分界线围合,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3000-5000户)
居住组团,小区道路分割,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300-1000户)
二、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任务: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和范围;确定规模,人口和用地;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拟定公共服务的内容,数量、规模;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三、居住区的用地构成和规模
(一)居住区的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道路用地;4.绿化用地。
(二)居住区的规模
1.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米。是影响居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城市干道之间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的一般在36-100公顷左右。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有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规模因素也有影响。
四、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类型:
1.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
2.供单身居住的建筑,如学校的学生、工矿企业的单身职工等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
特点看P31表1-3
(二)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经济,而用地的经济往往又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的综合评价。
住宅层数(多层住宅,提高层数可以降低造价)
进深(进深加大,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好)
长度(住宅长度也影响造价,但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不利于通风和抗震)
层高(影响造价,和节约用地)
平面系数(K)使用面积占建筑面积的比重。建筑面积相同时,提高K值,可以增加居住面积。
(三)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考虑方面:
1.满足户室比的要求;
2.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用地的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
3.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五、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一)公共建筑的分类(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业、文娱体育、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和市政公用)
(二)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三)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①便于居民使用
|
服务半径(米) |
居住区级 |
800-1000 |
居住小区级 |
400-500 |
居住组团 |
150-200 |
②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
③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④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六、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一)功能要求(市政公用车辆通行,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铺设工程管线,道路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供救车、消防和搬运家具车辆的通行)
(二)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米,红线宽度20-30米)
|
车行道宽 |
红线宽度 |
居住区级道路 |
不小于9米 |
20-30米 |
居住小区级道路 |
7米 |
根据规划需要确定 |
居住组团级道路 |
4米 |
|
(三)居住区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见P34-35)
七、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专用的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
(二)居住区绿地的标准(人均绿地面积,居住区用地的绿化覆盖率)
(三)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原则
1.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
3.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在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上力求经济实用和便于管理。
八、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用地平衡表
1.与土地使用现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2.进行方案比较;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项 目 |
现 状 |
规 划 |
||||
面 积 |
人 均 |
比 重 |
面 积 |
人 均 |
比 重 |
|
(hm2) |
(m2/人) |
(%) |
(hm2) |
(m2/人) |
(%) |
|
居住区总用地 |
|
|
|
|
|
|
住宅用地 |
|
|
|
|
|
|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
|
|
|
|
|
道路用地 |
|
|
|
|
|
|
公共绿地 |
|
|
|
|
|
|
其他用地 |
|
|
|
|
|
|
(二)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 |
居住户数 |
居住人数 |
总建筑 |
住宅建筑 |
住宅建筑套密度 |
单位 |
户 |
人 |
万m2 |
万m2 |
套/hm2 |
项目 |
平均层数 |
改建拆建 |
住宅建筑净密度 |
每公顷土地开发费 |
住宅建筑套密度 |
单位 |
层 |
|
% |
万元 |
套/hm2 |
项目 |
人口净密 |
人口毛密 |
单方综合投资 |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
住宅建筑面积 |
单位 |
人/hm2 |
人/hm2 |
元/m2 |
m2/hm2 |
m2/hm2 |
指标计算: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底总面积(层)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m2/hm2)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m2/hm2)
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面积(人/hm2)
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人/hm2)
(毛主席故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