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管理的内涵
土地管理的内涵
土地管理的内涵
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熟悉:我国土地管理的任务、内容、原则;
二、章节框架
2.土地管理的任务
4.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6.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内容辅导: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监督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土地管理的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土地管理的客体包括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规定,人地关系是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关系是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利用和财产关系。
4.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6.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
A.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
C.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答案:ABC
土地管理的目的(掌握)
1.维护土地公有制。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土地制度的基础,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国家所有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2.调整土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处于经常变动之中。国家必须依照土地管理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客观需要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动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避免盲目性,防止权属混乱及土地纠纷。调整土地关系,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促进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
例题:土地管理的目的是。
B.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单纯加强耕地保护
解析:土地管理的目的除加强耕地保护外,还有其它不少管理目的。
土地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一方面从纯劳动过程角度考察,它要服从分工协作,合理组织的自然规律,体现其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从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角度考察,它要服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其社会属性。
编辑推荐:
2012年土地估价师考试指南
2000-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真题汇总
2012年土地估价师每日一练
赶快加入土地估价师兴趣学习小组吧!
来源:考试大-土地估价师考试责编:liuya评论纠错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