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讲班第19讲讲义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包括:
⑵地质构造;
⑷气象气候因素:气温、降水与蒸发、风况、霜雪等,注意极端气象的调查;
⑹水文地质与地下水:地下水储量、可开采量、补排关系等。
⑻项目拟建区域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
1.2环境调查基础图件:基础图件收集与编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当已有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级项目要应用遥感和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各种基础信息图件。
2.1社会结构情况,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水资源)、人口生活水平、科技和文化水平等。
2.3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如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等;
2.5移民问题的调查,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住区情况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
3.1评价要求:⑴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环境生态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结构及其环境功能进行评价。⑵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⑶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
3.2.1生态参数数值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⑴野外调查;⑵室内化验分析;⑶定位或半定位观测;⑷从地图、航片、卫片上提取信息;⑸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
3.3现状评价
3.3.2评价方法: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
1.生态影响预测的目的:对工程的生态影响进行类型、程度的判定,对工程的环境可行性进行判定。
⑴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要就对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并分析这种影响后果是否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重大损失和是否能满足规划的环境功能要求;
3.生态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3.2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不同的敏感目标生态学特征不同,预测和评价的方法也不同。
⑵对风景资源的影响是在现代美学理论的支持下,对工程建设是否改变了评价区景观资源的自燃性、时空性、协调性和综合型进行预测和评价。
⑷对荒漠化的影响也很复杂,一定要注意对地表和地下径流的阻断,要注意对地表覆盖层的破坏,包括植被等。
⑹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其他敏感区域的影响预测,要在调查和判定主要和辅助生态功能以及完成功能必须的生态过程的基础上,对工程可能对功能与过程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相关推荐:
2011年环评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前押密试题及答案
更多推荐:
来源:考试大-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责编:liuya评论纠错
编辑推荐:
![](http://m.zuixu.com/static/img/neirong2.jpg)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