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拿来主义》说课稿设计
拿来主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二、说学法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
三、说教法
“挈领法”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什么是“闭关主义”?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第二课时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