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说课稿《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说课稿

来源: 2018-01-18 11:35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一统北方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大融合,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旧立新和汉化改革,比如迁都洛阳、学汉话、改汉姓等,其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性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从而充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说学情

过渡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但是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都不强,分析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因此,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搜集教材相关历史知识,储备必要的背景知识,进而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本课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及其对南北朝对峙的影响,明白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基本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民族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

正确认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并且展示少数民族图片,让学生猜是哪几个民族?除了这些民族,同学们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少数民族?他们现在都还存在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提问的形式,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的方法既省时又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淝水之战

对于这一子目,我会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课。

首先,我会出示一幅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地图,简单的介绍前秦和东晋的情况,让学生明白战争爆发期间双方的基本情况,明白战争不可避免。

紧接着,我会结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讲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在讲解完过程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找出淝水之战的最终结果: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地图的形式讲解淝水之战,能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其经过,加深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1)原因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第一是《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第二是当时流行的歌谣"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我会进行巡视并且加以适时的指导,提醒学生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分析。

在规定的时间到后,我会请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发言,并给予学生以鼓励性评价,最后结合学生的回答,由我进行总结: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史料,能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通过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2)意义

在这一环节,我会指导学生看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中心意思: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洛阳的人口增长迅速;减小了改革阻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当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所以通过结合课本进行归纳,能够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2.革旧立新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我会进行补充说明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后,我会继续提问学生:孝文帝都做了哪些改革?学生会回答我主要有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学汉礼等。

为了加深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我会展示一段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引导学生回答:断北语、说汉话。

紧接着,我会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讨论完后我再进行总结: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此立足生根,就必须适应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比游牧文化有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

最后,我会再安排一个动脑筋的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过后,组织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这是由于孝文帝推崇汉族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材料和表格,能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读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加之教师适当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3.改革的作用

我会安排学生自主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醒学生可以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之后请学生进行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设计意图】这一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交流就能总结得出,而且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改革作用的理解。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土文物图片,比如北魏陶俑、农具等。接着,我再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比如胡床、椅子、方凳等。

学生看完之后,得出结论: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汉人先进的畜牧、农耕技术,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西北各民族的乐器、歌舞也深受汉人喜爱。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在逐渐减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产生极高的参与性,真正做到让学生融入到我的课堂当中来,让整个课堂更加丰富。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我会让学生查找与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影视资料,写一篇《我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下节课分享讨论。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感受到孝文帝改革的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