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现役部队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模拟练习题02
【常识判断】(单选题,共5题) 1、当一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时,货币当局可以采取哪种方法控制货币供应量?( ) A.降低贴现率 B.降低准备金率 C.往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 D.提高准备金率 2、.宏观经济是指( )。 A.个体经济活动 B.企业或居民的经济 C.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D.某个地区的经济活动 3、汇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办法,被称为( )。 A.收入法 B.支出法 C.生产法 D.分配法 4、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 )。 A.宏观经济主体 B.微观经济主体 C.宏观经济客休 D.微观经济客体 5、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是( )。 A.政府 B.居民 C.市场中介 D.企业 【参考答案】 1、【答案】D。公安现役解析:当一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时应该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卖出债券。故此题答案选D。 2、【答案】C。公安现役解析: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故此题答案选C。 3、【答案】C。公安现役解析: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一个生产概念,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计算。GDP核算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新创造价值的方法。即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形成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支出法GDP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故此题答案选C。 4、【答案】B。公安现役解析:经济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负责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经济有机体。从一般理论分析,经济主体包括三类: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等经济组织、个人或家庭消费者一级、作为经济调控主体的政府,但是在微观经济学看来,个人(及其所在的家庭)和企业才是社会中经济活动的最直接承担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眼中的经济主体是个人和企业。宏观经济主体是政府。经济客体指的是经济主体活动的对象,即商品和服务。故此题答案为B。 5、【答案】D。公安现役解析: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市场主体可以分为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以及消费者,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故此题答案选D。 |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