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警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文章阅读习题训练
本文给出招警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文章阅读习题训练,并附上了参考答案,详情请查看本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婴儿的睡一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一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避免过多的刺激涌入,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一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一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新生儿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一个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来念--而且念的速度,声音大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则童话。两则童话中区别是,一则是本原的,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这一检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人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开来。
A.时间程序是由潮水般涌人新生儿大脑的强烈的外界刺激共同编制而成的
C.恒定的内在时间程序主要表现在新生儿的睡一醒阶段这一固定模式上
2.不能证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B.新生儿通过改变吮吸奶头的速度,对母亲念的本原童话录音和另一则在形式上做了改动的童话录音进行选择
D.无论让胎儿听他父亲还是另一个陌生男子念的童话,新生儿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是同样陌生的
4.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B.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D.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和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6.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本文给出招警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文章阅读习题训练,并附上了参考答案,详情请查看本文。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文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于世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刻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之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8.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根据下文,回答11~14题。
贯穿于人类社会文明中的精神发展,千姿百态,源远流长。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感情,归根结底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历史的产物。人文精神,也是它们自身形成时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a]每个社会时代都有其相应的人文精神。同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也会因具体历史时期和条件的不同,显出其差别性和具体的特点。 然而,在肯定人文精神源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而联系到整个精神文化的层面,才能进一步把握和理解。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变革与发展中,必然会孕育出体现崇高价值追求、激励人们前进、支撑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宝贵精神。
于是,我们可以大致对人文精神作出这样的认定∶所谓人文精神,即是(甲)的精神。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这里的科学是狭义的,是就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而言的。[b]科学精神是迷信思想和神学观念的克星,是人类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显然,由人类优秀文化孕育的人文精神,是包含科学精神在内的。[c]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技术至上"的强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也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短文中,曾把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对人类历史意义的重要思想,同他的两个伟大发现相提并论。[d]应当看到,伴随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诸如环境、生态、伦理等问题,固然凸显了强化人文精神课题的重要,但并没有因之使科学精神的光芒有所黯淡。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在于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的社会运用,在于把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
11.文中第一段所提到的"社会的产物",实际指的是社会( )的产物。
A.价值取向
B.精神文化
C.一定物质生活条件
D.创造、变革与发展
12.对这篇短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社会时代都会有与其相应的,不完全相同的人文精神
B.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由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凝聚而产生宝贵的人文精神
C.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容的,因此二者是一致的
D.本文的主旨是强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13.画线语句中,和全文不和谐的一句是( )。
A.[a]
B.[b]
C.[c]
D.[d]
14.在第三段(甲)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广大劳动人民创造
B.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由各民族优秀文化孕育而成
C.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D.体现崇高价值追求、激励人们前进、支撑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
五、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微晶玻璃是一种我国刚刚开发的新型建筑材料,它学名叫做玻璃陶瓷。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不大相同。它具有玻璃和陶瓷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原子的排列没有规则,这也是玻璃易碎原因之一。而微晶玻璃像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有规律。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现在,我们做一个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对比实验。我们把墨水分别倒在大理石和微晶玻璃上,稍等片刻,微晶玻璃上墨汁可以轻易地擦掉,而大理石上墨迹却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常新。
专家介绍说,这项发明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原料配比和工艺设计。其中,工艺设计是技术关键。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熔化之后,把溶液倒在冰冷铁板上,这叫做淬火。淬火之后,原料已经变成一块晶莹玻璃,这一步是烧结过程。现在,我们把玻璃捣碎,装入模具,抹平,再次放入窑炉,这次煅烧使其原子排列规则化,是从普通玻璃到微晶玻璃的过程。一般的废渣土中都含有制作微晶玻璃的大多数成分,我们通过电脑检测,确定现有原料化学组成,添加所缺部分,大大降低了成本。微晶玻璃利用废渣、废土做原料,有利于环境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与各地环保工作同步进行。
15.下列不属于微晶玻璃与普通玻璃区别的一项是( )。
A.微晶玻璃是由晶体组成,原子排列更有规则
B.微晶玻璃要比普通玻璃更有韧性
C.微晶玻璃比普通玻璃亮度更高
D.微晶玻璃要比普通玻璃多出一重陶瓷的特性
16.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对比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 )。
A.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容易藏污纳垢
B.微晶玻璃光滑,不容易藏污纳垢
C.大理石容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因此日久变色
D.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常新
17.下列不属于工艺设计的一项是( )。
A.把原料按比例配好
B.将溶液倒在冰冷铁板上
C.把玻璃装入模具,抹平
D.把捣碎烧结后的玻璃再次放入窑炉中进行煅烧
1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晶玻璃和普通玻璃在表面上相差不多,因此不易分辨
B.微晶玻璃作为建筑材料要比天然石料优越得多
C.这项发明需要突破两方面,而技术关键是工艺设计
D.微晶玻璃可以变废为宝,有利于环境治理,因此可与各地环保工作同时进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