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2014年军转干考试写作练习题(二)(2)
5.重庆市颇具影响力的长江电工签约茶园,茶园以茶园工业园区的名义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不久,茶园新区成为了重庆市30个特色工业园区之一,这样就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短时间内,茶园新区引进了雅戈尔服饰、伊士顿电梯、宗庆摩托、美的空调等近60家企业,新区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井喷"时期。
为了适应建设生态新城的愿景,茶园新区积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了入住企业门槛,对入住企业严格把关,形成与未来生态城市相匹配的工业内涵,将茶园新区产业定位为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业,定位为消费类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机电工业制造基地。于是就有了中移动、中联通、大唐新数码等移动通讯生产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的入驻,这些为大茶园地区实现"千亿级园区"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高端产业的入驻,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推进着茶园的工业化进程,但是茶园的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城市功能配套需求,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经济、社会矛盾。怎样才能让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并进,在做大工业板块的同时,又不损害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景,这成了茶园新区开发建设者们思考的重点问题。
一座城市的兴起离不开工业的支撑,离开了工业,城市会空心化。同时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城市的配套,没有城市服务体系的工业区到一定时候也同样会消亡,茶园新区坚持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的道路,提出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互动发展理念。
所以,真武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通了,茶园有了自己的内环公交;重庆市十一中和珊瑚中小学等五大名校来了;重医附二院(江南医院)、西郊医院来了,石庙山公园、人民广场和湿地公园开放了,曾经又脏又臭的苦溪河变成了滨水花园。大型超市、百货商场也进入了规划。城市功能和设施的完善,为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动力,助推其实现产业升级。
从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是一种规律。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指标。外向型经济、加工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了中国轮的城市化格局。现在,这样的轨迹和模式将在中西部快速展开。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规律固然难以打破,但却不能否认,中国城市的发展陷入了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工业化带来的能耗、环境污染伴随相生,非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是,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各种"城市病"缠身。
在城市管理者看来,哪个城市能够分配到诸如能源、化工、高新科技项目,哪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就占据了上风。这样的追求之下,表面上,城市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超万亿GDP收入的城市俱乐部在形成,但城市的其他竞争力却在下降,土地资源制约越来越强,房屋拆迁的矛盾、土地纠纷的矛盾也纷至沓来。而依靠土地财政的财政收入又导致了房价不断上涨,城市生活成本的高企,削弱了城市对人的吸引力。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认为,"仅仅是工业化,与城市的功能是不相匹配的,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就业、居住、交通、人与人的交往。""城市以人为本",城市竞争力中人的竞争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命题。
6.建设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先生最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极其坦率地说,中国的城市规划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一切依据"苏联标准",演变到80年代的"专家与领导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但现在日益令人担心,"过去城市规划很纯粹,领导与专家结合得很好,但现在'行政干预越来越多'……"。
这种发展趋势的结果,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病"。我在这里特别要强调所谓"中国特色",是因为"城市病"是世界上所有城市的通病,作为后发经济体的中国并未幸免。不仅如此,中国的城市化还患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并未明显表现出来的特殊病症。
中国绝大多数大城市的扩张,几乎就是完全建立在对传统的破坏之上的。30多年来,我们已经令人痛心地拆掉了太多无价的古迹,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许多温暖的记忆,而我们所收获的只是一条条宽阔却缺乏人性的马路、高耸却不伦不类的建筑,并且千城一面,体现不出任何地方文化特点。一位出生在广州老城的学者因此把这种城市扩张中不顾人性的豪华膨胀称为"城市剃刀"。
不仅如此,由于加入了具有显著"权贵"色彩的扭曲市场化元素,城市被进一步"碎片化"。在几乎所有大城市的所谓"黄金地段",我们都能看见被铁栅栏包围得严严实实、到处安装了摄像头、配备了警觉保安的"孤岛"或"碉堡"式豪华小区。它们一方面将城市的公共资源尽可能地"俱乐部化"占有,另一方面又与城市的其他部分相互敌视。从根本上看,这种因严重的不安全感而导致的碎片化趋势,体现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危机。因为城市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营造了一个对一切陌生人开放的自由的公共空间。
近些年来,中国的城市一味追求表面的光鲜,大楼越盖越高,城市风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在光线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在"7·21"特大暴雨中,北京多个下沉式立交桥发生严重积水,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暴露出城市排水设施和能力的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去故宫看海"的戏谑。2012年国庆节,大家普遍抱怨"堵"的慌,堵车,成了现代城市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相对于一些城市表现出来的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精神价值的背道而驰,才是中国城市面临的更加本质的致命缺陷。
道理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人,也就是城市中的市民,是城市的核心。对城市规划最关心、与它具有最直接的利益关系的,是这个城市的老百姓。然而在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很少得到公众的参与,这是目前体制上的弊病。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想要克服上述大多数弊端,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真正追求真善美的城市规划也要走自下而上的路,要更多依靠民主和法治机制。
7.2012年10月31日,一份由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领衔多名专家历时一年完成的报告--《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在中国科学院发布。这份报告深刻揭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统一判别;修正完善了全面衡量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集中表达了"中国新型城市发展能力"的各类数量内涵和动态评估。
据《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统计,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新型城市化"这一理念的形成,体现了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寻求自我升级的自觉意愿。实现新型城市化,最关键是要理解"新型"的深刻含义。"新"必然区别于"旧",同时正确处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它是一种"扬弃"--既要大胆创新,走出对传统城市化的误区,又要善用以往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将其推向新境界。尤其要"立新"。欲建新型城市,必先立新型思维、创新思维,善用地方文化特质,敢为人先,率先跳出传统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拼优惠政策的传统城市化路径,寻求包容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