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7.9.17)2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解析:《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故本题说法正确。
2.【答案】C。解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科学概括。故本题答案为C。
3.【答案】C。解析:联合行文时,一般将各发文机关署名按照发文机关顺序整齐排列在相应位置,并将印章一一对应、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最后一个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印章之间排列整齐、互不相交或相切,每排印章两端不得超出版心,首排印章顶端应当上距正文(或附件说明)一行之内。故本题答案选择C项。
4.【答案】D。解析:儒教发源于山东排除A项;伊斯兰教发源于今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市,排除B项;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的一个诸侯国,排除C项;道教发源于巴蜀。故本题答案选择D项。
5.【答案】A。解析: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以选项A的说法正确,选。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所以选项B的说法错误,不选。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保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一般为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该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构成该罪,但性质上不属于渎职罪。所以选项C的说法错误,不选。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所以选项D的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
6.【答案】ACD。解析:公文具有规范的结构和格式,各种类型的公文都有明确规定的格式。公文语言有"准确、精练、规范"三大要求,时间的表述必须准确。由此可见,ACD不符合公文时间表述的要求。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