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重大调整改革实施进程中的历史经验考察
我军重大调整改革实施进程中的历史经验考察
国防参考
摘 要
我军历次调整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坚决维护改革的权威性严肃性,通过强化纪律约束,切实把调整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视为"高压线",决不允许任何人为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干扰改革,确保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实现既定目标。
习 近平主席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党在领导军队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历来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当前,在我军改革大幕即将 开启之际,回顾我军历次重大改革实施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和启示,将能激发新的战略智慧和勇气,开拓新的战略视角,以更加深入稳妥地推动改革进 程。
坚持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我军建设发展历程中,每逢有重大调整和改革时,都高度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头脑,统一官兵行动,充分调动官兵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改革的巨大合力。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我军为加强集中统一指挥,对体制编制进行了调整。然而,有些人看不到中国革命发展之大势,固守游击主义、自由主义等落后观念,产生了消极和抵触情绪。
为此,毛泽东亲笔起草了《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指出"红军无论在什么时候,党及军事的统一指挥机关是不可少的,否则陷于无政府,定是失败"。
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也指出:"红军本身的编制,必须力求进步,以适应于新的作战环境。要有统一的训练,集中的指挥。"这些重要论述,为统一官兵思想、消除思想误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为红军建设指明了方向。
抗 战时期我军实施精兵简政,涉及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人员去留和工作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不精不简"和"精简主义"两种错误观点。前者看不到 根据地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的症结所在,产生了山头主义、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等倾向。后者一味主张要精要简,急躁盲动,缺乏韧性,极易损害部队战斗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军注重通过强有力的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官兵。1942年8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彻底实行精兵政策》社论,指出:军队实行精兵主义,是"敌后军事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坚持敌后斗争和准备反攻的重要步骤"。
9月7日,毛泽东发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文章,深刻论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意义。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统一领导与精兵简政工作的指示》,强调各根据地机关庞大、指挥不便,如果再不改变,简直是自杀政策。
在强大的理论指导下,广大官兵对精兵简政的目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进一步增强了革命觉悟和紧迫感、责任感,绝大多数都能服从组织决定,有效化解了精简整编中的阻力矛盾。
1953年底至1954年初,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针对军队调整改革中出现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等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充分论述和深入剖析;各级指挥员深入一线进行思想动员,引导广大官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这次会议在我军正规化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两年以后,党的八大对此作了深刻总结:"这次改革从规模来说,比我军历史上的几次转变都大,可是在实现这个转变上,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顺利,震荡较小,成绩较大。"
加强督导调控,确保改革方向
改革既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作为,也需要注重宏观调控,强化跟踪督导,使各个层级环环相扣、各个领域相互呼应,使工作落实前有牵引、后有推力,确保改革按照既定目标、方向和路径顺利推进。
抗战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精兵简政的决策部署以后,高度重视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对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彻底等情况进行了有力督导。
毛 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指出:"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这个政策以来,许多抗日根据地的党,都依照中央的指示,筹划和进行了这项工作。……但 是还有若干根据地的同志们因为认识不够,没有认真地进行。这些地方的同志们还不理解精兵简政同当前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关系,还没有把精兵简政当作一个极 其重要的政策看待。"
在华中,有些人提出"地区特点论",认为中共中央的精兵建设指示只适用华北,华中特殊不能精简。
1942年1月召开的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精兵简政和中央军委军事建设的指示。陈毅在会上作《论军事建设》的报告,指出应纠正建军工作中的几种不正确倾向,主力实行精兵主义建设的新方针。
4月17日,新四军司令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华中执行精简"稍有出入"。8月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就华中精兵简政发出指示,要求下最大决心,实行彻底的精兵简政。并指出:"华中情形虽略有不同,但总方向是相同的","到年底或明春作一通盘计划,达到精简目的"。
1943年1月5日,毛泽东又给陈毅等发出指示,指出"整个抗战尚须准备两年,你们须想各种办法熬过两年,保持我军基本骨干,不怕数量减少,只要骨干存在,即是胜利"。
1975年至1982年,我军又先后进行精简整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离中央军委"精兵、合成、高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邓小平看到1982年的改革方案后仍不满意,他指示有关部门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研究调改方案,并对机构改革、建章立制、选拔人才等问题做出重要指示,直到百万大裁军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出台。
在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宏观统筹和强力推动下,各级本着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贯彻落实军委的决策部署,逐级督导落实,层层细化分解,坚决贯彻执行, 使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相互衔接配套,有效化解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有力确保了改革按既定目标和路线顺利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重以人为本,保障官兵权益
我 军在历次重大调整改革的过程中,都不是靠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而恰恰在于能够同现实生活以及官兵的切身利益相联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广大官兵正 确对待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同时,注重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关心体贴官兵疾苦,为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战争年代,我军在物质条件十分贫乏的条件下,也高度重视从政策上解决官兵的实际利益问题。在20世纪40年代的精简整编中,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对八路军、新四军采取送学深造、参加生产、地方安置、发放补助等措施配合体制编制调整工作,受到热烈拥护。
1946 年4月,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处理复员问题的规定给各中央局、各分局的指示》,对复员、转业人员的待遇作了统一规定,其中包括:按军龄的长短发放生产补助 金,入伍1年以内者发小米250斤,2年以内者发小米350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帮助复员军人解决住房、生产工具等切实问题,从而使走者能够安心。
新中国成立后,为搞好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工作,毛泽东专门指示:"对准备减下的人,必须做出适当的安排,使他们都有切实的归宿。党、政、军都要这样做。"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由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共同组成了中央复员委员会,拟定了复员工作大纲,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名义颁发了复员工作条例;地方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复员委员会,具体负责复员战士的安置工作。
此 次复员的原则是:对每个复员战士,务使各得其所,尽量做到人人满意。在中央和军委首长的亲切关怀下,军队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从1950年下半 年开始到1951年基本结束,整个精简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同时摸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历史借鉴。
进 入新时期新阶段,邓小平反复强调,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中的干部问题有两个,"一是军队内部的处理问题,一是地方的安置问题"。为配合军队改革,1985年 7月,中央专门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指出:妥善安置转业干部,是搞好军队精简整编的关键。接收安置好 转业干部,是当前地方对军队改革和建设的最大支持。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次调整改革中,我军都把保障官兵利益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有力促进了军队建设和社会稳定。在军队改革中,国家成立"国务院军 队转业干部安置小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了《转业干部安置条例》,对转业人员的工作安排、职务待遇等做出政策性规定,由于措施到位、工作细致,无论是 单位的撤、并、降、改,还是个人的进、退、去、留,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从而有效地确保了军队稳定,维护了大局利益。
坚持严明纪律,确保精确落地
国 防和军队改革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涉及领域多、层次深,自然会遭遇诸多障碍。这就不仅需要理论指导和思想教育促进认识上的统一,还要严明组织纪律, 刚性约束各层级、各领域和各环节行为,严格按照法规制度确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各项建设,通过强有力的贯彻执行,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 果。
在调整改革中严明组织纪律,需要在执行纪律上下功夫。纪律的意义在于执行,越是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越要靠严格执行组织纪律来维护、作保证。
朱德曾指出:"要使部队能正确执行政策,就要严格部队的纪律,要靠纪律来保证政策的执行。"邓小平也指出:"对不执行命令的……要执行纪律。如果军队连这一条都办不到,还叫什么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还指出:"要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我 军历次调整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坚决维护改革的权威性严肃性,通过强化纪律约束,切实把调整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视为"高压线",让人不能碰、不敢碰。 特别是对那些违反政策、规定和纪律的行为,要敢于批评、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任何人为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干扰改革,确保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实现既定目标。
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重视历史、研究历史、汲取历史,是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政治品格和科学思维。
在新一轮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既要有"中流击水"、直面未来的时代勇气,又要有以史为鉴、把握规律的深邃智慧,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迈向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