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军转干考试法律类模拟题多选题03
1.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C.国务院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B.经济法律事件
C.经济法律事实 D.经济法律关系内容
3.法律的实施包括( )。
A.法律的宣传 B.法律的适用
C.法律的遵守 D.法律的执行
4.下列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件包括( )。
A.公证 B.婴儿出生 C.罢工 D.战争
5.我国国家赔偿包括( )。
A.民事赔偿 B.冤狱赔偿
C.行政赔偿 D.刑事赔偿
6.李某某日看到公司门口停着一辆车,车门开着,座位上有块金条,李某趁人不注意把金条拿来了,后告诉其朋友王某,王某告诉李某,这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李某听后主动向公安局自首。这体现了法的( )。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强制作用
7.下列关于我国的国家机构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我国的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8.李某(7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提起公诉,下列有关表述中错误的有( )。
A.对李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对李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对李某应当适用缓刑 D.对李某不适用死刑
9.老张今年55岁,在某公司打工已经连续11年。今年3月,公司打算将其辞退。但老张则提出希望继续留在公司打工。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公司与老张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B.若公司不同意延续合同,那么老张只能结束在该公司的打工
C.如果双方延续合同,那么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D.如果老张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合同,公司应予同意
10.我国行政处罚的种类中不包括( )。
A.记过 B.责令停产停业
C.警告 D.刑事拘留
1.【答案】ABCD。解析:我国《宪法》第三章中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故答案全部选择。
2.【答案】AD。解析:经济法律关系指的是经济法在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和经济法律关系内容是经济法律关系三大构成要素,故应选择AD。经济法律事实指的是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化、消灭的客观情况,可以分为经济法律事件和经济法律行为。经济法律事件指的是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化、消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情况。二者不属于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所以BC不选。
3.【答案】BCD。解析: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和实现的活动与过程,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途经,把法律规范具体作用于社会生活,使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活动。根据实施主体不同,法的实施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又称为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力(权利)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法的执行又称为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法的适用又称为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故选BCD。
4.【答案】BCDE。解析: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依是否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法律事实大体上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法律事件是以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常见的法律事件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现象、社会斗争等等。BCD的发生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引起法律关系的变更消灭,属于法律事件。
5.【答案】CD。解析:《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我国的《国家赔偿法》规定了第二章行政赔偿和第三章刑事赔偿两种国家赔偿。
6.【答案】AB。解析:法的规范作用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指引作用。这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有选择的指引。确定指引一般是规定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第二,评价作用。这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第三,预测作用。这是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第四,强制作用。这是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第五,教育作用。这是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故本题选AB。
7.【答案】ABCD。解析:《宪法》第61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8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132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第133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故ABCD正确。
8.【答案】BC。解析:《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故D项正确。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17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A项正确,B错误。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75周岁以上的人犯罪应该适用缓刑,且缓刑适用的条件是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规定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但本题是以被提起故意杀人罪为前提,不满足这条规定,因此C错误。故本题选择BC。
9.【答案】ABCD。解析:《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老张在单位已经连续工作满11年,且未明确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A正确,当然如果劳动者明确提出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D也是正确的。《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因此C正确。《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而题目中老张的工作年限不符合此项规定,因此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10.【答案】AD。解析:依据《行政处罚法》第8条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故本题答案为AD。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