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西中烟工业考试行测模拟练习(58)
不难理解,对人类艺术创造所怀抱的这种神圣感,会使我们像珍视大汶口的“日月山”陶尊、康王大盂鼎、米洛的维纳斯,或悲鸿先生失魂落魄地寻找他视同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那样去寻踪、朝拜和珍藏这些独一无二的人类秘真,直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永保之。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
A.人类会对艺术像生命一样去珍藏,让子孙永久保存
B.只有对艺术创造怀有神圣感的人才有可能去寻踪、朝拜、珍藏
C.悲鸿先生对人类创造的所有艺术都充满了神圣感
D.除了“日月山”陶尊、康王大盂鼎、米洛的维纳斯外,就没有值得人类珍藏的艺术了
2.
问题的价值在于去解决。发现问题是前提。问题贵在发现,也难在发现。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是关键。俗话说得好:“药对症一张方,不对症用车装。”研究问题必须“研”到点子上、“究”在关键处。解决问题是目标。能够发现问题是有水平,善于解决问题则是高水平。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问题既要找到“破”的角度,更要找到“立”的基点,“因风吹火,照纹劈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发现和研究问题不如解决问题重要
B.解决问题是问题的价值的真正体现
C.解决问题是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归宿
D.解决问题先要找到突破点和立论点
3.环保方面另外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如何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解决方法之一是寻找活性污泥中更合适的微生物;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污泥中加入一种酶,以加快反应速度;酶在生化反应中起到相当于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本身不会减少。但从生物制品、污泥中回收酶却是一个难题。磁分离技术在此又可派上用场:利用酶和污泥的磁化率的差异,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可将之分离。另外,一定强度的磁场可以对一些微生物起到促进生长和繁殖的作用,从而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下列说明磁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一项是( )。
A.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
B.促进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C.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将磁化率不同的酶和污泥分开,从而回收污泥中的酶
D.寻找活性污泥中更合适的微生物或在污泥中加一种酶,以加快污水反应速度
4.
读书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由文化素养决定的。没有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对文化的爱好,很难想象能让人静下心来去读书。阅读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小处做起,只有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才能让我们习惯于阅读。国人的读书习惯和爱好绝非一个青少年读书节就能解决的。所以,阅读。还是靠平日的习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 )。
A.阅读习惯
B.倡导读书
C.从小爱读书
D.追求知识
5.
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不管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由于语言不通,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B.不同的语言、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语义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D.孔子、颜回和子路讲的方言和朱熹讲的方言是完全不同的
[page]
1.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出这个长句子的主干,即“对人类艺术创作所怀抱的这种神圣感,会使我们去寻踪、朝拜和珍藏这些独一无二的人类秘真,直到千秋万代”。据此分析可以得出,对人类艺术创作没有抱有这种神圣感是不会去寻踪、朝拜和珍藏这些人类秘真的,只有抱有这种神圣感的人才会去寻踪、朝拜和珍藏这些秘真,选项B符合文意。A选项表述与文意不符,不是所有的人类都可以做到;C选项“所有艺术”过于绝对;D选项表述片面。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解析:
文段的结构是总分式,层次很清晰,第一句是总论点——“问题的价值在于去解决”;接着是三个分论点——“发现问题是前提”“研究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标”。A项是否定句式,这种句式一般不选作主旨句,因为不够直接,比较一下B项的正面肯定式表述,就很容易排除了;C项是最后一个分论点,D项是最后一个分论点的分论点,都不选。所以选B。
3.答案:
解析:
根据原文“但从生物制品、污泥中回收酶却是一个难题。磁分离技术在此又可派上用场:利用酶和污泥的磁化率的差异,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可将之分离”可知,C项对磁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真正起作用表述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4.答案:
解析:
>材料从读书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谈起,随后提出阅读习惯需要培养,由“所以”得出结论,“阅读要靠平日的习惯”。综合来看,材料论述的中心是阅读习惯而非倡导与追求,A项正确。B、D项偏离题意,C项只是文中观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第一句以朱熹听不懂孔子与弟子的谈话为例,说明语言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出现差异;第二句通过介绍方言的形成,说明语言会随地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综合来看,文段主要说的是语言会随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
A项属于主观臆断,文段未提到;B项过度推断,文段侧重论述的是不同时期和地区之间言语的差别,而不是强调对人们沟通的影响;D项只是例子的复述,可排除。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