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诊断学2.12黄疸
第十二节黄疸
一、黄疸的概念与分类
黄疸是症状也是体征。正常人血中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0.1~1.Omg/dl)。胆红素代谢障碍,致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当血中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Omg/dl)时,巩膜、黏膜、皮肤、体液以及其他组织可染成黄色,称为黄疸。若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超过正常值,而临床上尚未出现黄疸,称为隐性黄疽。
黄疸的分类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和分解,成为胆红素、铁和珠蛋白。这种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与血清清蛋白结合运输,在血循环中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游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经血循环至肝后,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经一系列作用最终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葡萄糖醛酸酯,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结合胆红素经肝细胞泌出毛细胆管、细胆管、胆管而排人肠道,在肠道细菌的脱氧作用下结合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随粪便排出时被氧化为粪胆素,少部分尿胆原在肠内被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这一循环被称为"胆红素的肠一肝循环"。正常人血循环中的胆红素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及少量结合胆红素,粪便及尿液中存在由尿胆原氧化而成的粪胆素及尿胆素。
三、发病原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和发生机制
2.临床表现
(二)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各种原因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受损的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索的功能减退,致正常代谢所产生的非结合胆红素不能全部转分为结合胆红索,引起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同时,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索转化为结合胆红索。但因肝细胞损害和(或)肝小叶结构破坏,使结合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毛细胆管,反流入血液而发生黄疸,所以肝细胞性黄疸时两种胆红素均增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
(1)黄疸可浅黄、可深黄;
(3)有原发病的表现。
1.病因及机制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可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等。肝内胆汁淤积,可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性复发性黄疸等。肝外性淤积,见于胆总管狭窄、结石、炎症水肿、肿瘤、寄生虫阻塞等。
2.临床表现
四、黄疸的伴随症状
1.黄疸伴肝肿大者,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硬化。
3.伴脾肿大者,见于病毒性肝炎。
5.黄疽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7.黄疸伴消化道出血可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壶腹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