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诊断学2.10呕血与便血
第十节呕血与便血
一、呕血
(一)呕血的概念
呕血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是由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若由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出血吞咽后再呕出或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咯血,不属呕血,应当加以区别(呕血与咯血的鉴别见咯血节)。
1.消化道疾病食管疾病,炎症、外伤、肿瘤、异物及粘膜糜烂等。胃、十二指肠疾病,胃炎、溃疡病、肿瘤、胃粘膜脱垂、急性胃粘膜病变。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胆、胰疾病,胆道炎症、结石、寄生虫、肿瘤、胰腺癌及总胆管壶腺癌等。
3.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磺胺类药物、挤凝剂等可分为溃疡出血的诱发因素,或引起胃粘膜损害导致出血。
(三)呕血的临床表现
2.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可致失血性休克,其程度的轻重与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速度等有关。常表现为烦躁、头昏、头晕、面色苍白、口渴、心悸、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脉搏快弱。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
4.血象急性出血早期(10小时以内)血象无改变,以后组织液渗出,血液被稀释,才出现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因此,大出血早期不能根据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来判断有无出血及轻重程度。
(四)呕血伴随症状
2.呕血伴肝、脾肿大、呕血伴肝明娃肿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结节,多为肝癌;大量呕血伴脾肿大,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或腹水,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呕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见于血液病、败血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便血
(一)便血的概念
(二)使血的病因
2.小肠疾病肠结核病、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病.小肠肿瘤、小肠mL管畸形、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等。
4.感染出血肠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败血症、血吸虫病、钩虫病等。
(三)便斑的临床表现
2.出血的量;
出血部位愈低,出血最愈大排出愈快,血便的颜色愈鲜红。上消道出血多为柏油样,但出量大肠蠕动快,亦可排出较鲜红便;下消化道出血往往排出较鲜红色便,但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亦可呈柏油样便。粪便可呈全血或血.与粪便混合;若血液在粪便表面或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出者,提示直肠或肛管疾病出血。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硬;急性细菌痢疾多为黏液脓性鲜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粪便,并有腥臭味。
上消化管出血时出现的便血,其伴随症状与呕血相同,这里重点讲下消化管出血时的伴随症状.
2.便血伴里急后重感见于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
4.便血伴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肠癌等。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