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例12(2003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是(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综合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答案】C
例13(2004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在当前国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并就其中一个趋势阐述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参考答案】(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6)结合其中一个趋势阐述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例14(2007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答案】错误。
高中阶段应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同时要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供不同的学生选修。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才是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错误防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例15(常见练习题)
简答题: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答案】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与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例16(2008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哪一功能?( )
A.甄别与选拔
B.促进学生发展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改进教学过程
【答案】A
例17(2008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答案】错误或不准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
【错误防范】在课程这部分,除了上面的内容,还需要考生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第一,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例18(2009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统一管理。
【答案】错误或片面。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错误防范】(1)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定义。具体说来,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它是一种为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具有适应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2)记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从课程管理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例19(2011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段为( )。
A.小学至初中
B.初中至高中
C.初中至高职
D.小学至高中
【答案】D
编辑推荐:
![](http://m.zuixu.com/static/img/neirong2.jpg)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