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鉴赏
第一节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世界上许多民族还处于原始、蒙昧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记录。在世界表意和表音的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延用数千年,至今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变化的相关知识。
一、汉字的起源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人们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记事,比如用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图画记事就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书画同源,虽然绘画促进了文字的产生,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如太阳写为“ ”,月亮写为“ ”等。久而久之,人们约定俗成,类似于“ ”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而且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使得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使人能够认识,原始的文字就这样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期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汉字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独有的书法艺术。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明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演变一直在持续,其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二是字形的符号化。汉字历史上曾有“六书”造字理论,即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这种做法不是把汉字作为符号,而是将其作为表达意义的图形组合来看待。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从根本上打破了古代汉字的理据性近现代汉字,特别是经过简化的现代汉字,已经彻底地符号化了。
三是结构的规范化。汉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由不规范变得整齐规范、大小一致、造型美观。这种规范是印刷术发明以来,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字形的整理,改变了老宋体,确定了现代汉字的结构体系。中文信息处理的汉字点阵字模技术以及相应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过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动,把汉字规范化的结构普及于家万户及世界各地。
四是字集的标准化。标准化是信息革命带给汉字的新特点。由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发展,促进了汉字“形、音、义、用”各方面的标准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字符集的标准化。比较重要的是《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与之相关的有《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等。
中国旅游景观中的摩崖石刻、碑林、匾额、楹联等,皆是汉字作为载体在承载这些文化,因此了解并掌握汉字的演变规律,对导游及旅游服务工作非常重要。
编辑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