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季: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同工同酬?3
伪问题
就在杨玉良发表讲话后没多久,该校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顾晓鸣就看到了相关报道。然而对于杨玉良的表态,顾晓鸣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不可否认本土博士和归国博士在待遇上有差距,但高校所谓的‘薪酬并轨’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原因很简单——高校本身不能决定教师的工资水平。”顾晓鸣说。
对此,他解释说,作为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工资水平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同一岗位上,“海龟”和“土鳖”的待遇本就相同。能够产生不同的充其量只有住房、津贴、科研经费等,而对于根本性的工资制度,高校本身无权更改。
事实上,近年来复旦大学一直在尝试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的杠杆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但其具体措施基本都是以提高岗位津贴、课时补贴和科研补贴为主,并不涉及岗位工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外界一些人认为的复旦将提升青年教师工资其实是一种误读。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教师的待遇远不止拿到多少钱这么简单,还包括发展平台、职称评定等。这方面,一些地方性政策便明显对海归进行了倾斜。
比如,作为我国高校资源相对充足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在职称评审方面曾有一个“绿色通道”。即在申请职称时,海归可以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包括获得学位时间),也不受年龄、资历甚至项目限制,只看在国外时的学术贡献。换言之,洋博士只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不论是否博士期间所做,也不论作者单位,只看杂志档次与文章水平,这一条件要比国内博士优厚得多。
“目前很多学校规定,评正教授必须有海外学习经历,仅这一条就已经让海归人员占据了优势。事实上,如果从长远的角度说,海归人员所享受的‘隐性’福利其实要更甚于显性福利。”采访中,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李江如此表示。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